【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安尼基·卡尔沃拉-波瑞贞霍]民间讲述者
  作者:[芬兰]安尼基·卡尔沃拉-波瑞贞霍   译者:孟慧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1 | 点击数:12496
 

 

         内容提要:直到20世纪下半叶,研究者逐渐开始对民间故事原文的创造和讲述者的深入研究,这个学术潮流改变了民俗学的方向。本文大致介绍了有关这个转变的历程、理论领域和研究状况。
关键词:讲述者;文本;语境;讲述惯例;讲述者类型

 
文本和它的创造者
 
只是到了20世纪晚期,民间讲述者的存在才引起研究者和收集者的注意,他们对民间口述的产生和传播方面的贡献,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的话题。在这之前的民间讲述者,几乎影迹无存,最多不过是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比较好的一些情况是,采集者在他表演的时候连同他的作品一起记下他的名字。然而,采集者的兴趣并不在这个讲述者,他为什么选择那个特殊作品来表演,他向谁、他什么时候学习的这个作品,他表演这个作品的具体条件是什么,这种表演对于他有什么意义等等。采集者和研究者的兴趣只是原文,它没有作者或没有表演者。
在浪漫主义流行的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学者的兴趣转向民间诗歌。人们认为民间诗歌已经进化了,但它还是和民间创作没有区别,它的表演者实质上只是原文的再造者,其中几乎没有个人的东西。Elias Lonnrot在他的Kanteletar前言里描述,民间诗歌只不过是思想产生的某些东西,受着心灵的支配,而艺术诗则是反映和理智的产物。“民间诗歌——不能说成是创造。它们没有创造,它们根据自身进入作品,其产生、成长、塑造,都没有创造者方面的特殊才能。”(注:Lonnrot 1840,Kanteletar elika Suomen Kansan vanhoja Lauluja ja Virsia.Helsinki)因此,一个缺乏创造的作品传播者没有引起非常关注。
许多年中,收集和研究只专注原文,这也是民俗学的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我们有许多民间原文,但有关它们的作者、它们的表演者、它们的语境却信息极少。这可能是民俗研究中主要应用地理—历史学派方法的结果。民俗研究可以当作发掘民族早期历史的手段,但还要满足各种新的研究需要。这时的新研究方法因为要达到揭示民俗事象的起源和历史,所以需要更广阔的比较资源。总之,故事或诗歌的作者,在使用它的民俗专家那里再一次被忽视,在民俗世代传播和传承的环链中,他们被简单地看作无足轻重。
直到依傍地理—历史学派的新的研究方法得到立足,研究者才开始在考察原文的同时,也顾及到它的作者和作者的特点。这样的革新者批评了以前流行方法的偏颇。如E.N.Setala在他的研究中写道:“民族生活里很难找到它的时代分期或不同阶段,生存在这里的诗歌从各式各样的唇边流动,尽管它们简单。每个诗歌都有一个原作者,即使是匿名的。”(注:E.N.Setala1932,443 Sammon arvoitus."Suomen suku"Laitoksen julkaisuja.Helsinki)
长期以来的一个争论主题是民间作品的作者,特别是“民间”创作作用的概念足以让民俗学者头痛。Piispa Henrik ja Lalli在他Matti Haavio1949这篇关于民间作者和表演者的文章中证明,通过原文比较和大量变体研究,揭示民间作品作者的地域、时代和文化的环境是可能的,同时还可以分析出他的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他所熟悉的民俗等等。(注:Haavio1949,11.Kansanrunouden sepittajat ja esittajat.Virittaja 1.Helsinki)这样就能通过原文来确定它的作者,尽管不能准确地指出他的名字。Haavio同样强调诗歌演唱者的重要性,他不仅是传统的继承者,保持、传播民俗;同时他在调整诗歌与社会环境要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原诗创造者背离普遍接受的形式规则,如果个人特色太明显,那么他就要让自己的诗歌尽可能地合乎民间演唱者掌握的标准,使它适应现存的传统模式,赋予它某些诗的品质。”(注:Haavio1949,14-15,Kansanrunouden sepittajat ja esittajat.Virittaja 1.Helsinki)
一旦原文作者得到确认,研究者就增长了研究原文使用者的兴趣——讲述者——他们既保存它,又改变它。C.W.von Sydow指出,地理—历史学派方法忽略了民俗传播的必要条件。他认为,传统不是在一个民族“灵魂深处”被发现,每一个传统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如果不重视不同类型的传统承担者,就不可能了解传统生活,它的起源和发展,传播和传承。(注:C.W.von Sydow 1948,12;Selected Papers on Folklore.Copenhagen)这些突破性的观念以及运用它们的新方法,既不突然,也不彻底。它受到某些科学潮流的影响,如历史批评学派,功能主义,生活史研究等。按照这些变化了的观念,讲述研究和田野作业出现了发展和变化。人们再次进入田野,开展与民间讲述者面对面的观察研究。
 
讲述者特点
 
我们怎样认识对民间讲述者的“发现”?他们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这里为了解说方便,我只涉及散文形式的口头作品,而其他的民间作品类型则暂时忽略。很显然《卡勒瓦拉》中表达的诗歌形式或谜语和谚语,不同于那些散文叙事,它们是形式给予的东西。民间故事讲述者的特点同地方传说讲述者也非常不同。宗教传说也是有特点的,具有非常特殊的“讲述语境”,特别是传教士的讲述常常是一种自发的训诫。(注:Suojanen1980,69;Seuratuvan kertoja.Kalevalaseuran vuosikirja 60.Helsinki)我认为在某种语境中的故事讲述者,其特点如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柯克]神话与民间故事
下一条: ·[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孙芳]展览语境下的民俗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播
·[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陆慧玲]国际文化政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
·[刘文江]传说研究的三种范式·[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
·[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段微]中式恐怖游戏中的民间叙述模式解析
·[董捷玉]都市语境下的手工艺传承·[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
·[程浩芯]民间信仰研究的文本进路·[陈薇]“屋漏”型故事的结构表达及叙事意义
·[蔡小丽]商业化语境下钟馗信仰民俗的发展·[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