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安尼基·卡尔沃拉-波瑞贞霍]民间讲述者
  作者:[芬兰]安尼基·卡尔沃拉-波瑞贞霍   译者:孟慧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1 | 点击数:11904
 
(1)故事的创造者,或它的作者。他同讲述者不同。一般情况下,民间故事的作者已被忘记,他是匿名的,对故事生命的旅程来说,并不重要。民间讲述里保持的记忆和它的延续,建立在讲述者自身经验基础上。至于作者——那个经历这个故事的人,或许被经常提起,即使故事已经由其他人讲述了。
(2)民间讲述者代表一个集体的口述传统。我们需要确定有关口头传统的传播和集体讲述的研究方法。口头传播意味着讲述者不能在讲述过程中改变他的故事。当然,少量的修正是可能的,而故事的结构和风格不能突然改变,讲述者要依靠自己的方式抓住听众。显然口头讲述既需要也容忍比写作更繁琐、冗长、累赘的某些东西。
集体传统部分就是说故事已经得到了它生存于其中的社群的接受。有人认为,集体传统不包括任何特殊的知识或个人意见。(注:Pentikainen1971,42;Maria Takalon uskonto.Uskontoantropologinen tutkimus.Helsinki)这个观察主要适用于信仰传统,其中个人经验需要适应集体习惯。个人经验可能退化到一种形式,那些特殊的个人特征或与民俗社会相异的东西被清除掉了。(注:Honko1980b,110;Miten luoda terminologia haltijaperinteen tutkimukselle?Outi Lehtipuro(ed.) Perinteentutkimuksen perusteita.Porvoo.)一般说来,一种讲述很少完全固定在一个老套里,讲述者总是忽视或增加某些细节,由此来协调他的故事和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Outi Lehtipuro依据相当丰富的观察材料指出:在描述故事和叙事传统之间的联系上,大讲社会控制是说大话。(注:Lehtipuro1979,223;Perinneyhteiso ja kpllektiivitraditio.Folkloristinen yhteisontutkimus.Turku.)讲述者确实熟悉集体传统,与之粘着,但却不是它的奴隶。
(3)讲述者不是缺少独立性的再造者,对于故事,讲述者应该有三个过程:学习故事,把它保存在记忆里,讲述它。讲述者在每一个阶段都是积极的,换言之他能影响:①他所学习的东西;②他所学的东西有多少保留在他的讲述节目里,有多少属于他熟悉的潜在的民俗储存;③他有自己的改变故事的方式;④他有增加或更新其故事储备的方式。
①讲述者想要记住的东西,当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从基础上说,许多讲述者的记忆与“靠啃书本记忆”的人十分不同。一些研究者已经证明讲述者的记忆能力,许多讲述者说,民俗中传播的某件事一旦听到就能记住。第二,学习的过程受讲述者兴趣和他全部人格的影响。Anna-Leena Siikala使用了民俗倾向性一词去概括在学习和表演层面上的选择动机。她利用这个术语提示,讲述者选择讲述某个民间故事的倾向给他提供了一个中介身份,他去传播他认为重要的信息、意见和观点。反过来,他的选择也受他的个性、社会反映倾向、世界观以及生活经验的主宰。(注:Siikala1980,86;Perinneorientaatio ja kertojan persoonallisuus. Kalevalaseuran vuosikirja 60.Helsinki)
②某些民间故事是从讲述者那里来的,它们保持了其所使用的活态故事。讲述者讲给听众,或多或少是出于他自己的主动,否则就不会使用它们。活态故事的另一特点是,在表达它的时候,讲述者不必要回忆或搜寻词汇,他喜欢讲它,他的表演是受制于它。(注:Pentikainen 1971,120;Maria Takalon uskonto.Uskontoantropologinen tutkimus.Helsinki)讲述者有一个潜在的故事库,其中的东西运用到他需要讲述的时刻。当讲述者与研究者一起工作很长时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讲述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对群体传统内容有反映的直觉,他与他潜在的民俗储存合作。观察者可以去挖掘一些母题,但讲述者不能完全把它们用于叙事,或者他并不希望这样做。从本质上说,讲述者所利用的那些储存主要不由他自己决定,因为任何内容和变化最终是对社会的呼应(通过社会进行参照)。这里只是说,传承者享受讲述者这种身份。
③很明显,一个叙事不是对那个表演的逐字重复,或一个讲述者重复另一个讲述者。讲述者有机会去改变现实或传统,如果它是需要的。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使故事与自己的世界观协调,二是与他的听众协调。他重复从其他人那里听到的东西,增加一些他认为重要的东西,以便表达、激发他的情感,引起他的想象。我们有必要提醒,注意那些围绕民俗事象的个人表现,换言之,讲述者以引起个人感动和兴趣的东西去创造故事。
一个更重要的引起变化的因素是现场的听众构成和讲述语境。应该强调民间故事讲述者也是表演者,他要抓住听众的兴趣。要人们理解民间故事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必须掌握讲述艺术。好的讲述者一直有他自己的特点,能够极快地对应听众的意见和情感变化,有时甚至对某些将发生的事情说些预言。同时讲述者的世界观也在原文变体过程里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与研究者合作的过程,对讲述者的希望和偏好很容易观察、知晓。当然,不同性别的观察者搜集的材料在某些方面不同,观察者个性和行为也影响他材料的采集结果。
④讲述者很想增加他的故事储藏,他可能是积极的传统材料收集者,他记住不同场合下从不同人物那里听到的材料。不是每件听到、读到和经验的东西都是讲述者的直接库存,在民俗事象进入叙事之前需要一个融合、构造的能动过程。然而传承者并不总是意识到自己是“创造”还是直述具体事项。Virtanen指出Kannas人的回文诗是这个群体日常的艺术形式,是集体的创作,表演时人们是从熟悉的母题,特别是类型里抽取,并进行组合。(注:Virtanen,Leea1973.Kerronta rituaalina.Kalevalaseuran vuosikirja60.Helsinki)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柯克]神话与民间故事
下一条: ·[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袁瑾]民间文学的跨文本叙事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施尧]冲绳神歌的再语境化实践:以首里库尔纳保存会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