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庄建 通讯员 谢万幸)参加17日在西安结束的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举办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的有关专家呼吁,在“十二五”期间,立项实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民国时期文献普查工作,加大其再生性保护的力度,加快缩微复制和数字化进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民国时期文献全文资源库。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与当代联系最为密切。其间所产生的各类文献全面记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记载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在文献普查、整理出版、缩微及数字化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现存民国时期文献底数不清;保存条件堪忧,文献酸化、老化加剧,破损严重;原生性保护尚未引起普遍重视;再生性保护进展缓慢;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部分珍贵文献流失海外等。特别是由于民国文献产生时期已经进入近代机械造纸和印刷阶段,其纸张材料保存寿命是各类纸制文献中最短的。据国家图书馆曾经进行的一项对馆藏民国文献破损度的抽样调查,民国初年的文献破损率达100%,其中严重破损的占54.78%,有的已经完全失去机械强度,一触即破,濒于毁灭,抢救保护民国时期文献迫在眉睫。
与会专家建议,尽快改善民国时期文献保存条件,完成一批民国时期文献书库的标准化建设;研究应用民国时期文献的整本脱酸处理技术,加强文献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专业人员;加快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加强海外民国时期文献的普查和征集,促进海外民国时期文献以数字化形式回归。
专家们特别指出,民国时期产生的大量革命历史文献,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和利用意义重大,历久弥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此,专家建议,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框架下,以专题子项目形式,加强革命历史文献保护与利用工作。同时,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革命历史文献的社会教育作用,提升革命历史文献的展示服务水平。通过组织精品展览、开展讲座等多种方式,促进革命历史文献的利用和文化传播。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9日 10:57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