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于乃昌]珞巴族三大史诗
  作者:于乃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19 | 点击数:9333
 
 
 
对珞巴族史诗的搜集和发现,使我兴奋不已。珞巴族史诗是以活态形式存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远古的“文学化石”,它对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史诗的产生、性质、功能和传承情势,具有难得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珞巴族史诗,如同珞巴族神话和祭祀歌,它的产生不是出自审美需要的文学创作;对于创造、演唱和聆听它的原始先民来说,它不是文学,在他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文学”的概念,而是万能的“灵气”,是具有实际效能的“法力”和“法器”。史诗产生于原始的语言崇拜和原始祭祀活动的需要。珞巴族在“万物有灵”观念的驱动下,认为语言具有超凡的、神秘的和实际的威力,当他们站在幻想的鬼灵神祇面前时,他们不是随意地、而是精心地,不是冷漠地、而是冲动地驾驭自己的语言,希图在非同一般的声调中,在自我陷入痴迷中,也能感天动地泣鬼神。
我特别请教了演唱史诗的巫师们,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演唱史诗有严格规定:一,演唱史诗者必须是巫师,非巫师者不得演唱。我们调查的史诗演唱者共五人,来自三个部落,其中的两人是女巫、三人是男巫,三部史诗他们都能演唱,而且都可演唱,没有性别区分。在珞巴族那里,巫师被认为是氏族和部落中的“人间与神界的交通”。二,史诗只能在大型祭祀活动时演唱,以酬神禳鬼,祈善惩恶,祭祖祀宗,表达信仰者复杂的感情。博嘎尔部落达芒氏族女巫亚如把史诗称作“祭祀长歌”,她说:“这是在大型祭祀时唱的歌。”姆热部落巫师达达在《达尼·序歌》中唱道:“主宰祸福的黑鲁(鬼灵名)啊,/嗜血成性的黑鲁啊,我把牺牲奉献,/献上鲜红的供你享受,/祈求保佑人世安宁!/我把舌头奉献,/讲述天地的起源请你静听,/祈求保佑人世安宁!/我把心灵奉献,/讲述祖先达尼的故事请你静听,/祈求保佑人世安宁!”三,凡演唱史诗只能用韵语,配以固定的曲调。对原始先民来说,音乐与语言具有同样的神秘性。音乐既然能使人回肠荡气,也必须会使鬼灵动情伤感,因而,语言一旦插上音乐的翅膀,就更加神圣和富有神采。演唱史诗的曲调珞巴语称“夹依”,其基本曲调是: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谈到神话的功能时指出:“神话的继续存在,并不单靠本身故事的叙述所引起的文学兴趣,它乃是一种原始现实的描述,而发生作用于现行制度和活动中。它的功能就在于它能用往事和前例来证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并提供社会以过去道德价值的模式,社会关系的安排,以及巫术的信仰等。”(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P.78,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马林诺夫斯基关于神话功能的论述,也符合对史诗功能的认识,因为史诗从规模到内容都是神话的扩大、复合和体系化。珞巴族把巫师演唱的史诗视为神明和灵气,巫师的语言是神圣的,心灵是诚实的。史诗就是用神圣的语言、诚实的心灵传达神灵的启示,接受祖先和英雄的灵光,“祈求心中的愿望实现”(《岗日·序歌》),并以此作为氏族和部落的神圣的“教科书”,“教育”人们和子孙万代。
原始宗教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部落联盟的出现,祭祀活动也发生重大变化。早期的祭祀活动一般比较简单、单纯,常为一时一事、为眼前某种具体愿望而举行,规模小、时间短,并且没有固定日期和场合,若干单篇神话和祭词、咒语即可满足祭祀的要求。但,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祭祀使用的牺牲品日渐增多,氏族也扩大为部落并向部落联盟发展,祭祀活动也就由先前以氏族为单位而发展成以部落为单位,或若干部落联合举行;规模逐渐扩大,时间也逐渐延长,并逐渐形成固定的祭祀日期和场合,后来发展为民族节日;祭祀动机也逐渐变为全部落的预祝和防范的集体行为,成为对善进行礼赞、对恶进行示威的集体行动,为的是实现全部落长治久安的更远大的理想。祭祀规模的扩大、时间的延长和对更高的功利目的的追求,就需要创造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形式,庞大而复杂的、熔音乐、诗歌于一体的史诗便应运而生了。史诗创造并非追求审美的需要和娱乐的目的,也并非自觉的文学创作,而是已经发展了的原始宗教活动的需要,服从更崇高、更神圣的宗教目的。
 
 
许多迹象表明,珞巴族史诗不只是这三部作品。除已发现的上述三部完整的作品,我们还搜集到一些史诗片断。那些片断,无论是其中人、神、鬼的形象和名称,无论是想象和幻想的“酶体”和“取向”,也无论是象征意象的蕴含和神韵,都与上述三大史诗不同,显然是曾经存在过的宏篇巨制的“残片”。不难推断,在久远的古代,在珞巴族先民居住的广大地域,曾有大量史诗并存和平行发展的繁荣局面。各个部落,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生产和生活活动方式的差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自然地域环境的差异,可能各部落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的“部落史诗”。
但是,为什么大量的部落史诗作品消失了,而只有少数完整的作品保存了下来呢?其原因是:从目前发现的三大史诗来看,它们的发祥地是博嘎尔部落,在众多部落中,博嘎尔部落生产力最为发达,很早就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与其周围的坚波、凌波、姆热、民荣等部落结成部落联盟,这一切均使博嘎尔部落在各部落中取得明显的文化优势,他们的部落史诗也就随其文化优势波及四域;而弱小部落创造的史诗也就因受到文化抑制而衰微。一个强大的部落,在其发展和扩张过程中,必将其观念和意识涂上“全民族”色彩;与此同时,弱小部落在其对强大部落的诚服崇拜中,也会自愿接受强大部落的文化意识,以鼓舞和增强自身和信心、勇气和力量。史诗也是这样。在一个民族史诗丛林中,总有几棵参天大树茁壮成长,根深叶茂,而其余者则萎缩瘦弱,枝枯叶黄。
史诗,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见证。
珞巴族三大史诗永远是珞巴族文化的骄傲!
(本文原载《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04期,第23~27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建章]论民间机智人物故事之艺术结构及其民俗文化土壤
下一条: ·[杨海涛]云南少数民族祭祀歌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相关链接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