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武文]尧乎尔文学对裕固族历史的口承与补正
  作者:武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05 | 点击数:15613
 

 

裕固族历史悠久,但由于他有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导致了学者对他的研究只能凭借汉文古籍对回纥的记载和部分回鹘文献进行宏观性地推断,因此,在历史学界、民族学界对裕固族族源、族称、故地、迁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很不一致。笔者认为,对于没有本民族文字的裕固族来说,他们的民间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他们历史的口承,一些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仍不失为一种历史的真实,成为正史的补充和民族历史的教科书。
裕固族分尧乎尔和恩格尔两大支系,本文拟就尧乎尔进行探讨,而对恩格尔另有文章进行研究。
 
古歌中的裕固族先民——尧乎尔
 
古歌与神话一样,反映了原始民族童年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在那种古朴、自然,甚或怪诞的韵文故事中,我们能品尝出先民们生活的甘甜与苦涩;也能感受到先民们撞击人类文明大门的强音与呼声;还能窥探出先民们历史前进的步伐与搏击。
裕固族创世古歌《天神之子》中多处提到“尧乎尔”。
 
九尊扎恩看见海水翻滚,
命九尊卓玛去察它有多深。
九尊卓玛骑上白象牵着青龙,
不停地把黄金、黄土撒到海中。
拉依尔昂迦神给他一粒人种,
从此陆地上有了尧乎尔子孙。
尧乎尔从睡梦中惊醒,
抖瑟的身子偎依在狼的胸中。
蟒古斯狂叫着奔出深洞,
神鹰展翅奋力腾空。
蟒古斯慌了手脚陷进了火坑,
从此尧乎尔有了欢歌笑容。
 
古歌《天神之子》作为裕固族童年时代的口头创作,他告诉我们:裕固族的先民就是尧乎尔。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裕固族的先民是河西回鹘(以甘州为中心分布于河西走廊的回鹘)。随着其同天山南北、楚河流域的回鹘人分离,并开始向新的民族共同体发展。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这部分回鹘人先后被称作“沙州回鹘”或“黄头回纥”,元明之时又被译为“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
这些观点是学者们对裕固族族源的宏观认识,对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不无裨益,然而根据裕固族古歌及新近发掘的回鹘文献来看,裕固族族源与河西回鹘关系不大,而却与西州回鹘(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回鹘)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天神之子》唱道:
 
天山是通向天界的路梯,
爱琴海是天雨聚成的泉水;
那里有丰美的草原、茂密的林海,
尧乎尔游牧在天山南北。
 
天山实指新疆的天山,爱琴海正是现在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爱琴即艾丁的音误,古人对湖、海不分,这样便把艾丁湖说成了爱琴海。历史上,吐鲁番一带正是西州回鹘生活的地区,治所在高昌,故亦称“高昌回鹘”。
林幹、高自厚、汤开建等回纥史研究专家认为,裕固族是“僻居沙州西南边界的沙州回鹘”,也就是史称的“黄头回鹘”。裕固族史称黄头回鹘是不错的,他们的《天神之子》中亦有此意:
 
太阳有七色,月亮有七色,
七色中最尊贵的是黄色;
地有七色,人也有七色,
尧乎尔崇尚的就是黄色。
 
然而,作为“黄头回鹘”一词的出现最早仍见于西州回鹘中。据杨富学《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木杵铭文初释》一文所提供的材料,吐鲁番出土的竖于948年的回鹘文木杵铭文就已有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郁]乾隆定调“摄魂案”
下一条: ·[徐文堪]千古疑谜《越人歌》释读简介
   相关链接
·[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覃钧婷]桂南壮族地区婚俗的仪式展演与历史作用
·[覃金凤]敦煌词“民间词”观念生成演进的历史语境考察·[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
·[任宽]中国虎故事的历史演变及其自主知识生产·[全小国]历史人物传说的“双核连理枝结构”
·[彭伟文]“微改造”时代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观察·[罗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口头文学视角下历史演义小说类型人物的成因研究
·[刘永发 薛熙明 焦敏]真武水神信仰源流及时空演化研究·[刘樱紫]民间传说的地方化路径探究
·[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刘建华]日本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形成、学科互动与范式流变
·[刘吉平]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贺少雅]生活的发现:笔记的民俗学研究
·[陈冠豪]当代鬼传说的“影子记忆”·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
·[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