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柳倩月]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研究体系初探
  作者:柳倩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30 | 点击数:11676
 


  以1927年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为标志,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已近百年,它主要是在勾稽整理大量古典文献的基础上,揭示和探求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嬗变历程、基本原理、文论思潮与思想。历代学者勤奋耙梳,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中国文学批评史在研究视野上仍然存在盲区。学界很少从民间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而是偏重于从作家文学理论的角度研究刘勰、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士禛、王夫之、叶燮、王国维等文学名家,《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名着更是倍受关注。学界研究的古代文论文体也较多地集中于诗词类(如诗话、论诗诗、词话)、文论类(如古文理论、赋论、骈文理论),至于古人就神话、民歌民谣、民间口头叙事文学、民间说唱曲艺所作的大量论述,遭遇漠视或忽略,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在内涵构成上高雅有余,通俗不足,在思想意识上国家意识和官方意识突出,民间立场薄弱。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构成中,理应包含民间文学批评。我们有责任将那些一直被忽视的,或者被置于作家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中,但事实上与民间文学思想有密切关联的内容清理出来。这种清理有助于将那些在既定的文学批评史学科框架中,找不到立锥之地,或者始终处于次要或附庸地位的民间文学批评及理论得到发掘、释放和彰显,还它们以本来面目,使之回归其本体地位。这有利于张扬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批评及理论的独特性,更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和文化精神。而且,当我们将民间立场、大众意识引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研究的本土化、大众化、日常化新境界。同时,随着我们的研究视野从作家文学理论转向民间文学批评,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志诗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都可以充分运用,这样就可能在研究方法上得到重大的突破。

  关于创建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提法,难免引发学界的怀疑,毕竟,它面临着重大的学科观念的转换问题。由于受传统的文艺观念和研究理念的影响,学界可能会持一种相对消极的认识,认为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保存情况不好,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批评及相关理论资料也很稀缺,能够直观到的一些零散论说,似乎不足以构成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尚且不能确立,遑论学科研究体系的建立?这种认识,在学科研究的初级阶段可以理解,因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和民间文艺学学科的起步都比较晚,学科之间彼此碰撞和相互启发的机会也较少。然而,随着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逐步成熟,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的范围越大、层次越深,它们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渗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以前那种固有的研究理念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举一个典型例子来说明这种转换的可能性及重要价值。比如关于《诗经》的讨论,可不可以全部纳入民歌批评的范畴之内?《诗经》有所谓“四诗”,即“国风”、“大雅”、“小雅”、“颂”。众所周知,十五国风,本来就是采撷于十五个诸侯国包括京畿地区的民歌,将历代对“风诗”的评论划入民间文学批评的范畴,不论言说主体是站在什么角度上来论说“风诗”,它们都可以划属民间文学批评,这从学理上来说不成问题。困难之处主要在于如何处理“雅”和“颂”?中国民俗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先生在启发笔者研究民间文学思想史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思路,即“大、小雅”中的一部分和“三颂”,从文学发生学和原初功能的角度来看,本来就可以视为民俗歌(或称仪式歌)。因此,所谓孔子论《诗》,就是孔子关于民歌和仪式歌的讨论。所谓“采诗观风”的理论、《诗大序》的论“诗”等,其实都是关于古代民歌、民俗歌或仪式歌的理论。如此一来,全部《诗经》的讨论,都可以从古代民歌思想的角度上找到崭新的理论突破口,从而纳入古代民歌批评的范畴。这只是一个典型个案,还有大量的其他民间文学批评,不仅存在,而且在数量上不可小觑,由兰州大学武文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古典文献辑论》(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的出版即可证明。这是一片丰沃的田野,亟待我们去探幽掘宝。

  虽然不少学人并不主张首先提出研究体系,但任何一个新的研究对象的提出和进一步研究,仍然需要作出初步的设想,然后在一定的研究思路的引导下进入更为深入的专题研究。这应该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自我辨识和自我规范的过程。鉴于此,本文的基本任务是建议性地提出创建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体系的基本思路,以供学界批评。我认为,可从三个基本方面入手,一是提供可参照的基本标准,以此来厘清古代民间文学批评与作家文学批评的边界,明确民间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二是尝试建立一种能够凸显民间文学批评史研究特色的范畴体系。三是试验采用一种比较成熟的,可供参照的研究方法,通过它来确定民间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范式。

  (一)厘清边界,明确学科研究对象及范围

  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基础性的工作是需要按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厘清古代民间文学批评和作家文学批评的边界。其浅层目标在于明确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深层目标是呈现民间文学思想和作家文学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厘清学科研究对象的边界,其参照标准可以从两个基本层面进行。

  一是以批评的对象为准绳。即首先考察“论说的对象是民间文学?还是作家文学?”我认为,不论批评言说的主体是否文学家,也不论具体的批评文本以何种形式存在于何种典籍文献中,只要它言论的对象可以划属古代民间文学,就可以视这些言论为古代民间文学批评。换言之,古人对各种古代民间文学所阐发的意见,都可以归属于古代民间文学批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博客 2011-4-26 09: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学科史的边界与材料
下一条: ·[韩三洲]《歌谣周刊》:中国民歌研究的摇篮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