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当代青年的婚恋问题日益成为家庭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者以参加第三届湖北青年相亲文化节现场相亲互动的未婚青年为主体,从性别、年龄层次、参与性、主动性、真诚性、婚恋心理认知、婚恋心理测试、婚恋心理咨询等多方面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的当代未婚青年婚恋心理调研分析,了解未婚青年的婚恋心理状态,探究心理因素与婚恋现状的关系,为相关部门加强对相亲者正确婚恋观的引导,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当代青年;婚恋心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B849;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2-0129-04
为进一步倡导婚恋新风,营造和谐氛围,解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大龄单身青年婚恋问题,帮助广大青年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满足青年婚恋交友需求,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共青团湖北省委在2006年11月及2007年5月分别成功举办两届湖北青年相亲文化节的基础上,于2008年5月举办了第三届湖北青年相亲文化节。活动共吸引了10余万青年及其家属热情参与,已成为湖北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相亲交友活动和青年文化工作品牌。第三届湖北青年相亲文化节活动期间,团省委联合知名心理调研机构——行知天下心理教育培训机构,以参加相亲文化节活动现场的未婚青年为主体,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现场咨询、访谈分析等各种方式,对当代未婚青年婚恋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一、当代青年婚恋心理的主要特点
1.公众相亲参与人员众多,婚姻危机感增强
(1)相亲参与者年龄多样,人员众多。男性24-30岁是参与的主体,女性23-28是参与的主体。本届相亲节的参与者年龄多样,但男性24-30岁、女性23-28岁人员最多,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朋友仍是婚姻需求的主体人群。但从心态上看,真正进入婚姻焦虑期的年龄男性在29岁,女性在27岁,这个年龄段的未婚青年,工作已普遍进入持续发展期,无论男女越是接近28岁,在事业方面越具有稳定性,同时对婚姻的渴望越是强烈,其中有50%以上的青年人表示因为工作影响了个人情感的关注时间,错过了恋爱的最佳时机。传统的“先成家,后立业”的观念已悄然改为“先立业,后成家。”(具体见图1)
图1 相亲互动活动参与人员性别及年龄分布对比
(2)同学、朋友结伴而来,集体相亲不羞怯。三五个同学相约而行,两三个朋友结伴而来的现象很常见,还有些单位集体组织的相亲会因为有领导同事们的助威,在相亲队伍中更是引人注目,可见公众相亲文化已经成了大家都很熟识和认可的交往方式。与前两年的遮遮掩掩相比,大胆的展示自己对婚恋的渴望,显示了当代青年朋友们对情感的需求更直白,追求更主动。而以组合方式前来参加相亲会的人员,因为有同伴的支持,表现更自然,也更有机会,同伴们会相互鼓励,促使大家更勇敢地与异性交往,而单身前往的相亲者反而显得孤寂而寡言。
(3)家长比子女更显焦虑。现场活跃的人士,家长更甚子女。在现场有很多全家出动的“浩大相亲团”,更有母子组合和母女组合,父母看见中意的人选,会直接上前提问,一连串的现实问题抛出来,合不合自己的选媳(婿)标准就有了个大概。约有11%的年轻人坦言,之所以来相亲会是父母为他们报名,或者父母安排过来的,父母的催促和焦虑,加速调整着他们走向婚姻的步伐。在现场游戏的环节,父母会鼓励子女报名参加,不停的提醒子女要写明自己的联系方式,在心理认识和心理测试的现场,父母们也会投上自己的一票。
(4)危机感年轻化,女性从23岁开始突增,男性从24岁开始突增。25岁以下的参与者多与往年,已有20岁的女性青年和21岁的男性青年出现在相亲会现场,23岁左右的年轻人比比皆是,更多2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接受了通过这种途径来寻找恋爱对象的方式。他们是现场最为轻松的人,经常被问及如此年轻为何参加这样的活动,他们会回答“也不小了,总是要考虑的,就是来看形势,为以后做准备……”年轻面孔的出现让25岁以上的人员更添压力,特别是年近30岁的青年男女,对这一现象显然还不太适应,纷纷叹惜自己已没有年龄优势。以前相亲是大龄青年的需求,现在已逐渐成为所有适龄青年的需求。年轻化趋势表明了两种现象,一是对当代青年婚姻的危机感普遍化、低龄化;二是婚姻竞争加剧。
2.相亲现场择偶心理趋理性,年轻人重感觉,父母重条件
(1)相亲者们广泛搜集信息,广泛发布信息。现场时间有限,多数人相亲步骤清晰明确,先看外部条件,再谈内在美,选择标准更理性。明确的目的性让参与者大方的搜集异性的消息,坦然地发布自己的信息,在众多的信息源中选择适宜的对象。在心理互动游戏中,为避免参与游戏的男女产生羞涩感,组织者准备了面具,在几百名现场参与者中,选用戴面具的比例仅占5%,而游戏活动后表示要展示个人才艺的高达23%,表示想延长现场游戏时间的占31%。在心理互动游戏现场关于参与性、资料有效性、真诚性等参数情况统计数据。(具体见表1)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