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江玉祥]细雨纷纷话清明
  作者:江玉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5 | 点击数:17297
 

  唐诗中题为“清明”的诗歌很多,其民俗内容实和上巳、寒食纠缠不清,可以说兼而有之。例如:

  杜甫《清明》

  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金镫下山红日晚,牙樯捩柁青楼远。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 (江按:题为《清明》,描写的民俗事象却是上巳日水边“祓除”。)

  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一作郎)贬虔州》

  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留餳和冷粥,出火煮香茶。欲别能无酒,相留亦有花。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江按:题为“清明”,描写的景象却是寒食节。)

  韦庄《长安清明》

  早是伤春暮雨天,可怜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韦庄诗描写长安清明风俗有:清明日宫中赐近臣新火、宫中盛行白打戏(蹴踘)及白打赐彩钱、打马球(红叱拨为汗血马)、荡秋千、踏青等项,这几种风俗也见于寒食节。从这里可以看出,寒食清明在晚唐已合二为一。唐代的清明节的民俗事象基本包括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民俗事象,清明节文化内涵是前两个节日文化的累积。宋代以后,随着上巳节的消歇和寒食“改火”习俗的消失,清明便完全代替了上巳节和寒食节,上巳节和寒食节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构成了清明节的民俗内容。

  四川方志中的清明

  四川现存100多种清代和民国地方志,其中民俗志所记“三月清明”习俗与北方和江南大同小异,反映出近代四川“五方杂处,风俗各从其乡”的移民社会特征。以成都为代表的三月清明节的民俗事象有如下项目:(1)上坟、扫墓、烧纸钱;(2)城隍出巡;(3)厉坛祭孤;(4)戴柳;谚云:“清明不戴柳,死去变黄狗;端阳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5)吃清明糕粑粑(又名“艾蒿馍馍”或“棉花草餑餑”);(6)食欢喜糰子;(7)吃榆羹麦饭;(8)郊游、踏青;(9)放纸鸢(风筝);(10)戏秋千;(11)采荠菜,避虫蚁。清代绵州(今绵阳地区)还流行三月三日,妇女戴地荠花的习俗。谚云:“三月三,荠(地)荠花儿赛牡丹。”

  这里有两个问题须说明。

  第一、[清]嘉庆21年刻本《华阳县志》说:“三月三日,临水修禊,间有行之者。”即清嘉庆时,川西坝已很少有人行上巳祓除之俗。上巳节不过了,但是祓除的风俗以“打清醮”形式仍然存在(周询《芙冗话旧录》卷四)。除“打清醮”驱鬼外,川西农村还有“清明会”也是“上巳节”遗迹。

  第二、关于清明扫墓上坟的时间。清代和民国刊《华阳县志》称,清明节“前后数日”都是上坟时间。事实上,四川民间习俗以为清明节前一周上坟最佳,一般都不在清明节当天或节后上坟,于今为然。为什么原因?清嘉庆二十年刻本《三台县志》有一种解释:“三月‘清明日’,祭祖先,扫墓。诗所云:‘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是也。多在寒食(清明)前十日,以所烧纸钱为祖先得用,节后则谓之‘铁钱’。”此解释难以令人信服。我认为是沿袭了唐代寒食墓祭而清明不上坟的古俗。这两个问题也说明四川地区保存了许多古代清明的古俗

  清明节的文化意义

  清明从节气变为节日是和中国古代三月上旬的另两个祭祀性节日——上巳和寒食,密不可分。清明节文化内涵是前两个节日文化的累积。上巳节和寒食节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构成了清明节的民俗内容。因此,我们可以用两句概括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复活节”,清明节是中国的“感恩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文化群体性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家庭和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国务院明令从2008年起,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其意义在于让我们世世代代不要忘记丢失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有利于清明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启迪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同时,这也是对生命、人和家庭的珍重,表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扩大了新的视野。让我们认真过好清明节,热情地讴歌春天,拥抱自然;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先烈,为创造一个美好幸福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不懈努力奋斗!

  注释:

  [1]清明节是中国的“复活节”,最早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提出的。他在《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一文中有一句话:“更可怪的是旧历虽是阴历,但我们节气如清明、谷雨却是阳历。而西洋的若干节气如所谓外国清明(耶稣复活节)因为宗教传统关系,反而用阴历的。”(《人民日报》1963年10月10日)但是,竺可桢先生未展开论述,我的论述不知是否合乎竺先生原意?

  (本文节选自江玉祥教授2008年4月2日于德阳、4月5日于成都举办清明节讲座的讲稿,原文约2万字。来 源: 四川文艺网)

  江玉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省民俗学会会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四川文明网 2011-03-20 11:02

上一条: ·[赵世超]浅谈清明节庆活动的原理
下一条: ·[李康宁]今天又该如何面对清明节
   相关链接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