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左玉河]拓展“自上而下看历史”的新视角
  作者:左玉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3 | 点击数:8745
 


  中国的口述史学刚刚起步,还处于初始的采集、整理“口述史料”阶段,远远未提升到 “口述史学”的研究层面。

  读者愈加青睐口述历史作品

  目前图书出版界出现了“图说史大出风头,口述史一枝独秀”的新格局,口述历史甚为火爆,各出版社以发行“口述历史”书刊为时尚。这种现象说明口述历史不仅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而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读者青睐口述历史作品,原因有三:一是口述作品涉及的人和事,多数是过去人们了解较少的,带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当事人生动的口述叙述,既满足了人们的探秘心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二是对历史细节的回顾及描述非常注重,历史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得到了彰显,从而将干巴枯燥的历史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历史;三是口述史作品语言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符合一般民众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从而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目前出版的口述史作品主要有三类:社会学家用田野调查方法整理的成果、文学工作者用新闻采访的方法采制创作的口述作品、历史工作者用口述访谈方法整理的口述史著作。前两者更多地是把“口述”视为一种手段,关注叙述背后的文化意义;后者则是以记录历史或研究历史为出发点,口述史著作的撰写除依据口述者的讲述外,还要查证大量文献档案加以互证,整理出文字记载的口述文本。这是口述历史与新闻记者及社会学人类学访谈的差异所在。

  口述历史的兴起,标志当代史学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文献求证转向社会、民间资料的发掘,出现了关注社会下层、“自下而上看历史”的新视角,意味着历史学研究观念的转      换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为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历史文本的书写不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人;历史的创造者与历史的研究者共同书写着刚刚逝去的历史文本,客观存在的“本然的历史”与历史学家撰写的“历史的文本”之间结合的程度由此加深了。

  “口述史料”有待提升到“口述史学”

  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并取得了许多一流的研究成果。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现代口述史学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口述史学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缺乏比较专业、组织力强的研究队伍。全国各地的口述历史研究者,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研究所,这些研究人员多为本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肩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他们所进行的口述史学研究,主要是因为对口述史学感兴趣而进行的兼职性的研究,处于“业余爱好”的层次。加上没有正规的研究机构作为学术依托,没有必要的经费加以支撑,从而导致口述史学发展缺乏有计划的长远规划,学者们只是就自己感兴趣或有条件进行的口述历史访谈展开工作,那些急迫要抢救的人物和口碑史料难以得到有效抢救。

  理论研究先天不足且缺乏深度。中国的口述史学刚刚起步,还处于初始的采集、整理“口述史料”阶段,远未提升到 “口述史学”的研究层面,导致感想性的体会多而专深的分析少;零星研究的多,系统研究的少。自上世纪80年代口述历史从西方引入并在国内兴起以来,中国口述史学理论的阐发,多介绍西方口述史学理论,陆续翻译出版了保罗·汤普逊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史》、唐纳德·里奇的《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等著,也出版了中国学者的《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及《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等著,但难以掩盖口述历史理论异常薄弱、滞后的窘境。不仅缺乏独到的研究成果,远未形成较为完备的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连口述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学科归属等问题也模糊不清,并时常发生争论,更不用说将口述史学提到学科的高度加以建设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2011-3-25

上一条: ·[梓皓]跨学科的口述史
下一条: ·[章玉钧]前景广阔的中国口述史发展
   相关链接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瞿林东]让后人懂得什么是历史
·[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张之帆]轿子的形成、演变与跨地域传播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朱晶]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收集、问题、对策
·[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