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口述史学刚刚起步,还处于初始的采集、整理“口述史料”阶段,远远未提升到 “口述史学”的研究层面。
读者愈加青睐口述历史作品
目前图书出版界出现了“图说史大出风头,口述史一枝独秀”的新格局,口述历史甚为火爆,各出版社以发行“口述历史”书刊为时尚。这种现象说明口述历史不仅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而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读者青睐口述历史作品,原因有三:一是口述作品涉及的人和事,多数是过去人们了解较少的,带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当事人生动的口述叙述,既满足了人们的探秘心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二是对历史细节的回顾及描述非常注重,历史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得到了彰显,从而将干巴枯燥的历史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历史;三是口述史作品语言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符合一般民众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从而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目前出版的口述史作品主要有三类:社会学家用田野调查方法整理的成果、文学工作者用新闻采访的方法采制创作的口述作品、历史工作者用口述访谈方法整理的口述史著作。前两者更多地是把“口述”视为一种手段,关注叙述背后的文化意义;后者则是以记录历史或研究历史为出发点,口述史著作的撰写除依据口述者的讲述外,还要查证大量文献档案加以互证,整理出文字记载的口述文本。这是口述历史与新闻记者及社会学人类学访谈的差异所在。
口述历史的兴起,标志当代史学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文献求证转向社会、民间资料的发掘,出现了关注社会下层、“自下而上看历史”的新视角,意味着历史学研究观念的转 换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为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历史文本的书写不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人;历史的创造者与历史的研究者共同书写着刚刚逝去的历史文本,客观存在的“本然的历史”与历史学家撰写的“历史的文本”之间结合的程度由此加深了。
“口述史料”有待提升到“口述史学”
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并取得了许多一流的研究成果。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现代口述史学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口述史学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缺乏比较专业、组织力强的研究队伍。全国各地的口述历史研究者,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研究所,这些研究人员多为本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肩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他们所进行的口述史学研究,主要是因为对口述史学感兴趣而进行的兼职性的研究,处于“业余爱好”的层次。加上没有正规的研究机构作为学术依托,没有必要的经费加以支撑,从而导致口述史学发展缺乏有计划的长远规划,学者们只是就自己感兴趣或有条件进行的口述历史访谈展开工作,那些急迫要抢救的人物和口碑史料难以得到有效抢救。
理论研究先天不足且缺乏深度。中国的口述史学刚刚起步,还处于初始的采集、整理“口述史料”阶段,远未提升到 “口述史学”的研究层面,导致感想性的体会多而专深的分析少;零星研究的多,系统研究的少。自上世纪80年代口述历史从西方引入并在国内兴起以来,中国口述史学理论的阐发,多介绍西方口述史学理论,陆续翻译出版了保罗·汤普逊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史》、唐纳德·里奇的《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等著,也出版了中国学者的《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及《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等著,但难以掩盖口述历史理论异常薄弱、滞后的窘境。不仅缺乏独到的研究成果,远未形成较为完备的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连口述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学科归属等问题也模糊不清,并时常发生争论,更不用说将口述史学提到学科的高度加以建设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2011-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