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
——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作者:李培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15 | 点击数:23637
 
另一项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2000年,政府为了加快城市化速度,出台了“‘城中村’整治建设计划方案”,要求“城中村”逐步实行“政企分开”,村集体经济组织要进行公司化管理,原村委会及其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由街道办事处替代。然而,截止我们调查的时候,这种管理形式的转变并没有带来实质的变化,村里除了不再负责外来人口的暂住登记,其他一切社会事务仍然是由村里负责,村“集团公司”成了“影子内阁”,因为政府很难、并且也并不急于拿出巨额财政来替代原村委会管理社会事务的公共支出。原来设想的“村落”改“街道”这种结束村落体制的根本性制度变迁,似乎并没有真正改变了什么。
“村落单位制”与“国有单位制”实际上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单位利益的排他性和对内部福利的追求,增加了其内部的凝聚力,但限制了资源的流动并加重了社会事务管理的成本。改变“单位制”的关键,不论是“村落单位制”还是“国有单位制”,都不是某种形式化的制度变迁,而是要找到替代或消散“单位制”的“社会事务成本”的办法。
在“城中村”从“村落单位制”到“村落公司制”的转变中,如果其“社会事务成本”真的可以由政府公共支出替代,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应该是提高的。然而在调查中,“城中村”的干部似乎并没有对此前景表示乐观,不知究竟是因行政管理权力的失落还是由于村经济的发展本来就很难离开这种权力的支持。
 
四、“城中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存在的和生成的
 
在“城中村”社会分层结构中发挥作用的分层因素,一是身分和房产,二是组织权力,三是资本,四是知识技能。
首先是身分上“有村籍”和“无村籍”产生的分层。“无村籍”者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经营和劳动,而“有村籍”者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块:分红、房屋出租收入和经营劳动收入。分红和房屋出租的收入一般都远远高于经营劳动收入,所以“有村籍”者的经济地位,不仅高于外来“无村籍”的打工者,也远非普通的市民工薪阶层可以望其项背。不少“城中村”的“村民”完全靠分红和房屋出租收入过着悠闲的日子,成为新型的“租金食利阶层”。即便是“村民”自己住宅的铺面,一般也都租给别人经营,他们自己并不屑于从事这种劳累的“微利”生意。“村民”们自视为“城中村”里的上层,一些富裕的“村民”已经另购住宅,搬到环境幽雅的地方居住,因为他们认为与外来打工者混居,“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素质”。
其次是“有村籍”者内部由于拥有“组织权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分层。“城中村”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社会,但管理体系却有很多等级,“经济联社”有财务部、物业管理部、劳资人事部、行政办公室、法律顾问室等,其下属的“经济社”又有很多分属机构。此外,治安、卫生、市场管理、计划生育、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管理人员都由“本村人”担任,他们都拥有不同的组织权力资源。“本村人”担任管理工作的薪水都是不菲的,如村一级的领导年薪可达10万元。组织权力的分层作用还不止如此,因为拥有组织权力的人更能够使他们的房产获得较好的收入,并把他们的存款变成“活资本”。
第三是在“无村籍”的外来人员中因“有资本”和“无资本”而产生的分层。每个“城中村”居住的几万外来人口,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资本”的在街面上从事各种商业和服务业的小业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体户”;另一类是“无资本”的完全靠打工生活的工薪阶层。不过,这种“有资本”与“无资本”之间的差异,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么大,这可能是因为在“城中村”住的小业主都是从事小本生意的,很多是家庭自雇人员,他们在缴了铺面租金和税费之后,所剩的收入其实也就是略高于普通工薪阶层而已。在这里我们看到所谓“第三产业”的复杂性。在“城中村”里,本村的“房地产主”和外来的“小业主”从事的都是第三产业,但经济地位和社会等级却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甚至要大于农业和工业的差异。另外我们也观察到,在“城中村”这样的经济活跃区域,存在很大一块“隐形经济”,像“村民”租房这样的大宗经营活动,是GDP里统计不到的,所以与一些地区相反,这里的GDP不是因为有“统计水分”高于实际增加值,而是因为有“隐形经济”低于实际增加值。
最后是在“打工族”中因拥有的“知识技术”的差异而产生的分层。“打工族”都是“无资本”的工薪阶层,但由于具有“知识技术”上的不同而产生“白领”和“蓝领”之分。“城中村”居住的“白领”一般是从事企业技术员、营销人员、教师、医生、出租车司机、编辑、记者、公司文员等职业,“蓝领”一般是从事加工制造业雇工、建筑装修业雇工、餐饮商铺等服务业雇工、运输装卸工、散工等。除此之外还有“发廊小姐”之类的“粉领”以及从事非法行当的“黑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近几年来流动“打工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外来打工者已经不都是来自乡村,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城市到发达地区城市、从经济不景气城市到经济活跃城市的流动打工者越来越多,这也许是一种新的流动就业大潮的前兆。“城中村”的“打工族”中的“蓝领”多数过去是农民,而“白领”则多数过去就是城市职工。
以上是“城中村”里“存在的”社会分层结构,但这个结构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个体理性选择的机制下,正在“生成的”或“建构的”分层过程并不是原有结构的“复制”。“城中村”里的小业主和“打工族白领”,他们或者是由于具有旺盛的创业精神,或者是由于具有“知识技术”的优势,在分层体系中具有良好的社会升迁前景,从“城中村”里已经走出了一批批成功的创业者。而一些属于“城中村”上层的“租金食利者”,由于“知识技术”上的劣势地位,他们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安逸和无所事事的生活又销蚀了他们的进取、创业精神,所以在流动的分层体系中具有社会下滑的可能,他们中的一部分最终会成为不进则退的农业文明的守业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白奚]中国古代阴阳与五行说的合流
下一条: ·[吴云贵]互动中的宗教与人类社会
   相关链接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王琪]服忌:一个晋东南村落的宗族观念与实践
·[宋汶阳]传统村落中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沈昕 莫朝含]地方知识视角下传统村落内源型民俗景观的外植化建构研究
·[屈啸宇 彭连生]公产环与清代浙东村落的地缘共同体·[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
·[刘心怡]风水协商:徽州许村的水口空间建构与村落关系·[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高忠严]村落自治实践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
·[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