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第一章“至高无上的女神”追溯了唐代之前的西王母崇拜和她与人类交通的历史,从而勾勒出西王母的文学主题形式和叙事功能。西王母故事所反映出来的追求长生、神人之恋、情人身份的统治者与爱情分离、长生不老与死亡,为后代仙传与诗歌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文学题材。
第二章“天地的主宰——金母”把西王母与人类交往的历史,分成神名、神诞、神相、神的仁慈、神居住之所等各个文学母题,一一加以条理分析。本章将道内仙传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和唐诗对读,先考察杜光庭笔下的西王母,然后再对照唐诗,从而勾勒出宗教西王母与文学西王母的异同。
第三章“天池之畔的白云之歌——与神话中的女神相遇”考察西王母与君王、古代神灵的交往。唐人诗歌、小说频频描写历史上黄神、穆天子、汉武帝等君王与西王母的交往,这些文学表达出爱与迷失、长生与死亡、政权与神力等一系列主题。在西王母故事的众多主题之上,柯素芝认为有两个主题始终贯穿于中:宗教超越 (Transcendence)与神圣激情(Divine Passion)。
第四章“寿桃之享:帝王与仙人”进一步讨论西王母降道教神茅君与降汉武帝的不同表现,探讨“超越与神圣激情”在道教上清经典和世俗文本的不同面向。
第五章“侍其旁,得其道——唐代男性文人”通过西王母降临唐代普通民众的经历,探讨西王母在唐人宗教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西王母是唐代男性高度崇拜的女神,代表了男性理想中的模范女性形象。她经常授予男性智慧和正统身份,而给女性则带来恩赐和保护,这其实反映了唐代男性文人对女性神师的想象与欲望。
唐代妇女尤其崇拜西王母,女道士、贵族妇女、歌伎、寡妇与尼姑等社会各阶层妇女,以诗歌形式写下她们对西王母女神世界的向往。第六章“王母的侍女——唐代妇女”探讨《墉城集仙录》所体现的道教女性观,唐诗如何借用赋予西王母的女神意象描述现实中的女冠(如焦炼真),唐传奇又如何处理女神与凡人相恋的主题。
二、仙传与唐诗的主题比较
道士杜光庭将道教上清系经籍中的西王母形象予以贯通,整编于《墉城集仙录》一书。这是一本有着浓厚道教上清派“神仙位业图”背景的仙传,而唐代诗歌由于作者的背景不一,一般被认为是均质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宗教超越与神圣激情》精彩之处,在于道内仙传文学与唐诗的对读,从而进行“宗教与世俗”、“肉体与灵魂”之类的宗教文学研究。
作者先《墉城集仙录》而后唐诗,相比较之后得出一些有趣结论。如唐诗并不如仙传那样关心西王母的仙阶、传授和救度(salvation),甚至从未提及道教强调的西王母在宇宙创生过程中的作用,诗歌对西王母与凡人的交往、神婚、西王母给凡间帝王带来的礼物与长寿等主题更感兴趣。而唐诗中大量出现的“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文学意象,在《墉城集仙录》中却无一处提及。
本书在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对读之中,经常指向文体学的比较。作者认为《墉城集仙录》着力于尽可能清楚地呈现西王母的正确道教教理含义,而唐诗更注重表述的抒情性,以塑造动人的文学形象为首要任务,因此两种文体在西王母叙事上皆有所取舍。比如唐诗里凡人与侍女之爱中那个粗暴而纵容的西王母,体现在道教仙传中则是宽容的慈母形象。两种文体的对比既是此书之精彩之处,也容易进入二元论的陷阱:如何限定道内文学与道外诗歌的界限?作者在举例说明文学的西王母印象时大量引用曹唐、孟郊、吴筠、柳泌、陆龟蒙的诗歌,但对这些身份为道士的诗人的道派背景却没有一处论及。由于唐代诗人多半有着道教文化背景,其中还有不少像吴筠这样的正式入道受法箓的道教中人,造成文学与道教经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场景。如果说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代表的是道教文学,那么曹唐等入道诗人创作的诗歌何尝不也是道教文学?因此本书把曹唐等人的诗歌做为一般的文学,拿来与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做比较,如此的主题比较得出的文学主题差异性,能有多大的普遍性?值得质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