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业隐语行话的词义特征
(一)词义单一,表义形象
古董行业语绝大多数是单义词,符合语言交际的需要。对同一事物往往有几种形象的说法。如:将这批货物好的带坏的一起卖称作“一脚踢”“一枪打”。买者有眼而卖者不识而购到好货或买到从内行人眼底滑掉的好货,称为“拾麦子”“捡漏子”。
(二)基本语素,构词力强
古董行业中,有些常用的语素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因为古董行业主要靠眼力功夫,所以以“眼”为基本语素的词很多,如做得不好就是“判眼”;买家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此价的藏品、买了假货叫“走眼”或“打眼”;见识了别人的藏品长了见识叫“开眼”。
古董行业中往往称古玩为“货”,所以衍生了一系列行业用语。如荒货、鬼货、水货、上货、新货、俏货、礼货、贼货、封货、掏货、快货、大路货、撂跤货等行业用语。
(三)词形丰富,复音占优
古董行业语词形丰富,既有单音节词,也有三音节词,但以复音词占优,未见到四个音节以上的词。这与汉语中复音词占主要地位是相符合的。因为古董行业语主要用于口头交流,所以一些复音词往往简省为一个语素来表达。如古玩商人对帮助自己卖货的人提出一成(百分之十)作为酬劳金,叫“提成”。通常说“提”,就是一成。又如古玩鉴定用语“妖怪”,指具有一定迷惑力的赝品,也指某些改头换面的作伪品。人们在使用时,常说:“这件东西是妖怪。”有时干脆说:“妖怪”,或更为干脆,只用一个“妖”字。
(四)词义相对,反义类聚
由于一些事物具有相对或相反的两面,在古董行业语中往往形成了一些反义类聚。如:
捡漏——卖漏:古玩商人购买古玩时,卖主不懂,好东西未被重视,行市也不明,因而古玩商人捡了便宜。从买家的角度说叫“捡漏”,从卖家的角度说是“卖漏”。
硬片——软片:将质地坚硬的金银、铜、铁、锡等金属制品,以及玉石、珍珠、玛瑙、翡翠、瓷器、陶器等物品统称“硬片”;将布纸类物品,如古画、扇面、字幅、中堂、对联等统称“软片”。
(五)词义泛化,进入通语
行业语的社会化,即行业语中的行话和术语从社会方言形态进入共同语的过程或现象。隐语行话的社会化不仅在数量上丰富了共同语的语汇系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共同语的发展,从表达效果上丰富了共同语的表现色彩和表现力,使共同语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语体特征。如:
掌眼:所谓“掌”就是用手摸,用手去感觉;所谓“眼”就是用眼去看,用眼去观察,这是传统的文物鉴定方法。在购买古玩时,往往会请高明的人替自己“掌眼”,来掌握一下尺度,以免在鉴定上有什么闪失。如今,“掌眼”一词不再局限于古董行业,在通语中称给他人留心观察出主意皆为“掌眼”。
卖相:古玩不真或身份不高,但显得比较完整、古老或精致,在卖出时显得“爱人儿”,易受买主欢迎,这叫“有卖相”。相反,古玩虽真,但有残污或不精致,则不受买家欢迎,即无卖相。“卖相”一词也已流入通语,现在商界所有售出的东西都要讲究“卖相”。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特定的文化集团和它的语言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隐语行话不仅是行业内部的交际用语,而且具有文化载体的双重特征。古玩业隐语行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玩行业的思维方式、内部组织和文化习俗,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特定行业文化的探讨,而且对于语言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苏东台 吕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杂志 2011年02月21日 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