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清明:春雨滋润的文化
  作者:记者 邢宇皓 李韵 王斯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5 | 点击数:12554
 

 

追思:环球同此凉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中国人追思逝者的重要节日。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或祭奠逝者,或与鬼神相关的特殊日子,虽然形式各异、习俗不一,表达出的,却同样是人们对生与死的理
解与追问。

  在墨西哥,每年的11月1日和2日分别是“幼灵节”和“成灵节”,分别悼亡死去的孩子和成年人。墨西哥原著民阿兹特克人认为,死亡既是生命的归宿,也是新生命的开始。

  在日本,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又被称为“亡人节”。这天,家家都要备下酒菜,用烧纸祭奠逝者。这个早先盛行于中国和印度的节日,如今已经成为日本除元旦以外的最大节日。日本人会在这时返乡祭祖,家家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此外,它也已成为日本人阖家团圆的日子。

  在俄罗斯,从16世纪末开始,东正教会将复活节后的第九天定为“死者节”。这一天,俄罗斯人举家前往已故亲人的墓地扫墓。这个节日被特意安排在复活节之后,就是让人们不要因失去亲人而悲伤,而应该为他们的安息而欣慰。

  在西方很多国家,11月1日万圣节是最著名的“鬼节”。万圣节前夜,孩子们会穿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服装,提着南瓜灯挨家挨户讨要糖果。这个一年中最流行的节日,由赞美秋天、供奉神灵、驱除鬼魂等多个原始节俗融汇而成,在今天已经充满了喜庆意味。

  李汉秋 文化学者:

  生与死是始终缠绕着人类的问题,因此很多国家都有给逝者过的节日。但中国人在解决生死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哲学思考——生命有限,精神无限。生者对死者的缅怀,其实也是在希望自己死后被后人记住。因而就出现了家祭、族祭,推广开还有公祭、国祭。祭祀范围、对象虽有不同,但其核心都传承着先人的精神,也就是《左传》中所说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简单地说,德就是基本价值,立德就是做一个符合道德的人,这是人存在的基线;然后才可谓有功绩和著书立说。正是由于中国人在清明节中延续的是一种精神,相对于现实的躯体来说,它是虚拟的,因而生与死的对话在清明时就成了有限生命与无限精神的转化,它是超越时空的。

  萧放 民俗学者:

  节日,是一个民族情感的投射。清明,在民间号称三大“鬼节”之首。“鬼”在中国古代社会并非贬词,人死为鬼。鬼者,归也。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强调安居乐业,家族生死于斯,大家生死相依,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忠孝文化,强调家族血缘意识,用家庭的形式超越生命的短暂。因此,人离开现世,归向特定的神秘空间,是传统中国人魂灵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

  刘晓峰 历史学者:

  对于“鬼节”,中西文化更是有着本质不同。中国清明是“祭鬼”,是与已故亲人的精神沟通和亲近,是对他们的缅怀;而西方万圣节最早是“驱鬼避鬼”。中国清明的“鬼”是已故亲人先辈,是现实生活里孝道的拓展和延续,实际上是人世间生活的一部分,而西方的“鬼”是传说中的鬼,甚至孤魂野鬼;中国清明突出强调的是血缘、家族亲情,西方鬼节往往凸现的是宗教色彩、狂欢氛围。

  类似中国清明节寒食灭火,之后重新起火的风俗,在国外一些地方也可以找到。但是,他们的行为大多出于“太阳崇拜”。只有在中国,这样的习俗是在“孝”文化、慎终追远的文化之根上生长出来的,是我们所特有的文化观念。

(本版图片由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发轫于悠远的历史深处,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清明节的内涵不断积淀、更新、升华。走过千年沧桑旅程,当清明文化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将做怎样的心灵省思?明日,本报将继续刊出“我们的节日·清明纪念特刊”的下篇——《清明:文化浸润的心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0年4月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清明:家庭核心文化的传承
下一条: ·[吴真]清明祭祖节俗的城市化进程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