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许杏林]天津旧时节令
  作者:许杏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9 | 点击数:21502
 

  十三日相传为关帝单刀赴会磨刀期,欲以此二日雨,称关王磨刀雨,主人口平安。故俗语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各地是日均以为关帝生日,故有诗云:“神诞犹传汉寿亭,神台弦管散诸伶。竹君自醉龙生日,一阵磨刀雨恰腥。”俗有宰白雄鸡以祭之者,后来少见。

  是月夏至,以东风为有水征兆,谚云:“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意即夏至有东风,明年必水大。此日家家吃捞面。
 
  六月初六为“天贶节”,俗云:“六月六晒谷秀”。书香家庭于是日曝晒书画、衣服等物,谓不生蛀虫。天津铃铛阁也于是日晒经,称“晾经会”。

  夏至三庚入伏多在本月。初伏第一天,旧时自晨起即饮绿豆汤,谓不受暑。并以绿豆汤洗幼儿,则幼儿夏日不生痱子。此日食面,称入伏面。如有雨,或称“初伏浇,末伏烧”,意谓旱兆;或云“初伏雨,伏伏雨”,意谓水大征兆。

  此时已入雨季,十三日俗传为分龙兵之日,即龙有勤龙懒龙之分。这天如有雨,即为勤龙值年,为久雨之兆;不雨则为懒龙值勤,为久晴之兆。外地分龙日多为五月二十,与天津民俗异。

  廿日至廿八日,为诸神寿诞日,常多雨,称连阴天。天津或谓廿八日为“秃尾巴老李”生日,必下大雨。

  七月七日称“巧节”。神话故事载牛郎织女是夕于天河相会,喜鹊蒙救命之恩皆去银河搭“鹊桥”,或云小燕翻空为织女搭桥以便于牛郎与织女相会。七日晚有“乞巧会”,也称“女儿节”。七夕,设果祭,女儿罗拜月下,或浮花针于水面,观其影,曰“乞巧”;或在院中瓜棚架下月下花前引线穿针,能用线穿过针眼者,曰“乞巧”;或有用荷叶等物作承露盘者,系于庭,明日有蜘蛛在上结网者,曰“乞巧”。方法很多,不一一备载,今皆废。七夕前后数日,各剧院竞相争演“天河配”,甚至用真牛上台,以广招徕。这些天如有小雨,则说老两口子叙别情流了眼泪。

  是月有立秋日。如雨,则为秋涝之兆,称“秋洒”;不雨,则为称晴之兆,称“秋吊”。立秋日竞吃香瓜,因香瓜少了,遂改用西瓜代替,名之曰“咬秋”,谓可免腹泻。

  十五日为中元节,为鬼节之一。夜幕降临,祭祖先,举行“盂兰会”。盂兰之说,或云:编竹或柳枝为盆状,内贮纸钱,以物承之,焚之,视盆倒向,以测寒温。又盂兰,佛语,意谓倒悬,救急器也。今无此习矣。天津大家善士多循例延致僧道,建醮设坛,赈济孤魂;在南运河和海河中烧法船,放荷灯,冤鬼得荷灯(莲花)可以得“脱生”。铙钹喧阗,旃檀馥郁,称为“水陆道场”。津城内外不一,尤以临近海河之河北大悲院及紫竹林之梁家园为最。月白风清之夜,香沿河放荷灯(剪纸作灯如荷,或用纸札糊如荷状灯,用西瓜皮作底托),放河中使浮水上,焚之,谓之“照冥”。意即照幽冥之苦。新凉正爽,兼之香花鼓乐,也别有风味。

  八月初一朔日,如雨,则为旱兆。俗谚有:“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又云为六神日,以露水调朱砂,蘸小指,点小儿额腹,可祛百病,谓之“天灸”。

  初三,为灶君生日,家户具香蜡素羞以祀灶神。

  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八月节,为我国大节。节前各糕点店各式各样月饼应市,斗新斗异。是夕,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称团圆饭。人常以此夜阴晴,占次年元宵阴晴。谚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正月十五)雪打灯。”此谚颇验。夜晚,月上柳梢头,比户瓶花香烛,望空顶礼,女子膜拜月下(天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习俗),称之为“斋月宫”。天津习俗,待月上东山,设免塑像祭祀(传说月宫有白兔捣药,故月饼面上图案也有多种月中蟾兔),陈瓜果,拜月于庭,曰“圆月”。过去妇女盛妆出游,谓之“走月亮”,此俗今已无。是日以月饼相馈赠,夜祭月之后吃月饼,取人月双圆之义。

  二十七日是孔子诞辰之日,旧习天津官员及文化、教育界人士,会集于东门里文庙祭祀,大礼奠献,礼仪隆重。(天津祭孔一年三次,除此日外,尚有春二月、秋八月初的丁日二祭)。
 
  九月初一至初九,每日夜间城内水月庵、东门外玉皇阁、太平街、白寺等庙拜北斗,作“北斗会”。修经攒香,作高丈余如塔形的斗,然后焚烧之,一昼夜方烬,氤氲馥郁,芳气传播数里。他处少此会。

  初九为重阳节,自古有之。古以九为阳数,九月而又九日,故称重阳。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于是日,齐家登山。夕还,鸡犬牛羊一时暴死。”有此神话传说后,遂有登高之俗。天津登高多在玉皇阁。是日食糕,以“糕”代“高”,饮菊花酒,作菊花宴,人以是日晴雨立秋后第一寒信,称“重阳信”。谚有:“九月九,蚊虫叮石臼。”及“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十七日为财神爷生日,祭财神,旧时各大小商贾均有行动,商店门脸要上格扇,意即把财神关在屋内,人人争先恐后祭祀财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北方网—城市快报

上一条: ·[乌丙安]民俗节日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主体地位问题
下一条: ·元宵节,能否再现昔日狂欢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雷伟平]民俗叙事:岁时节令习俗中避瘟叙事及其价值研究·[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