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许杏林]天津旧时节令
  作者:许杏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9 | 点击数:21503
 


【作者简介】许杏林,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86年受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员,1987年担任河北区政协文史委编辑主任,至今为全国50余家报刊撰写过千余篇文章,文章涉及文史、民俗、教育、文学等内容,家有藏书1万余册。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所以各地风俗不尽相同。天津城市的发展虽比较晚些,但在民俗节令方面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更有自己的特点。当然随着历史的变化,社会的进步,民俗节令也有变化。有的陈规陋习已被新的习尚取代,确为可喜;但也有些可贵的传统风俗,竟逐渐消亡被人遗忘。故援笔追述,有的可弘扬,有的可理解其含义,有的可批判。新旧杂糅兼顾,未作选择,只供参考,并就正于识者。

  本文所述节令从农历正月初一元旦说起,至腊月三十除夕为止,虽曰有则必录,但也难免挂一漏万之虞。元旦是我国大节,讲究甚多,非此短文所能概括,只好略述。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把正月初一作为一岁之首,故称“元旦”。古代的岁、载、年通用,故元旦也称新年,并不称春节。春节古也有之,而是指立春日。今行公历,始改农历新年为春节,以与公历元月一日的新年加以区别。

  我国一年四季以春节为首,正月初一既为春之始,又为岁之首,故从古便极重视。古代天子在这天率百官到东郊祭祀上天,祈求五谷丰登,亲自扶着耒耜耕一段地;宫里王后也在这天带领六宫嫔妃,在宫内种植五谷,以表示重农。

  天津人在元旦清晨即起,称“岁朝”,不汲水,不乞火。穿新衣,设神象于堂中,摆香案供品,拜天地,拜全神,拜祖先,拜父母长辈,次弟拜毕,然后吃素饺子,取更新“交子”(新年自子时起)之义。有的整夜不睡,称之为“坐夜”。妇女,特别是年轻妇女和女孩,全身红色,即头戴红花,身穿红袄红裤,脚着红袜红鞋。但天津人旧习,大多因除夕夜“坐夜”不睡,故初一多不出门拜年,除大家族分居,这天男人才率儿孙到长门家中拜祖。农村这天有上坟(拜祖)的。女子不出门,到初二才开始到亲友家拜年。

  旧习从初一到初五,妇女不串门。即使住同院,也不串门。但有的人家,于初三请“全人”开市,开市后妇女就可以互相串门了。这几天不以生米为炊,主食大多在腊月小年之后就已做好准备。正月初五晨起放鞭炮,称“破五”,或谓为“五路进财”,商号也就开门大吉了,人们开始如正常互为来往。旧俗有的初六(过破五)开市。

  立春即古之春节,或在年前,或在年后。古代对立春极为重视,每当立春前三天,天子仍要率百官迎春于东郊。百官还要穿春衣,戴青帽,插春幡,做土牛耕人的门外鞭打春牛,俗称“打春”。后来逐渐演变简化成用纸札春牛鞭打。至立春这天,人们还沿古习炸春卷,烙春饼,吃生菜。生菜一般用葱、蒜、韭、芥等嫩菜掺和在一起食用。此外还要吃白菜心和萝卜,尤重紫心萝卜,称作“咬春”。传说咬春后去病、益寿、延年,一年内大吉大利,吃萝卜煞食去痰。说“吃萝卜就热茶,饿得医生满地爬。”故天津至今仍保留着立春之日吃青萝卜“咬春”的习俗。 

  初七、八妇女不做针线活,谓之“针七”、“眼八”。

  正月十五是个大节日。十五也称上元节或上元日,又称“灯节”。在此之前,天津城厢内外到处售卖各种彩灯。自正月十四至十六止,居家铺户张灯三日,官民同乐。这三日
夜,神花火树如不夜之城。除沿途路灯外,又张挂壁灯,兼射灯谜。或品画工,或猜文虎,以遣雅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人如织,到处流连,目不暇给,实为乐事。

  灯节日所有寺庵都作“天官会”,河北区大悲院尤为热闹。草厂庵、估衣街、北马路、东马路一带商贾都挂各色飞禽走兽花灯或盒子灯(也称烟火盒子)。白天演戏、赛会,上灯后陆续燃放花筒,如八仙上寿、游龙戏珠等,还有人物、花卉、楼台、鸟兽隐现空中,锦簇花团,光怪陆离,观者人山人海。后因拥挤伤人,奉令停放。是日夜,儿童也提各样花灯游戏于街巷之间。

  晚上吃汤圆,称汤圆为元宵,故也称这天做“元宵节”。

  正月十六夜间,妇女小孩都到各地大街小巷中行走,称做“走百病”,或称丢百病,意思是如此一遛,会把一年中所有疾病丢走。这天还要故意丢到路上一两个钱表示去病。

  十六过后,“年节”基本上结束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北方网—城市快报

上一条: ·[乌丙安]民俗节日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主体地位问题
下一条: ·元宵节,能否再现昔日狂欢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雷伟平]民俗叙事:岁时节令习俗中避瘟叙事及其价值研究·[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