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王兰芬]中国古戏台研究的新突破
  作者:王兰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03 | 点击数:8530
 


  现存的大量清代以前修建的古戏台,是见证我国戏曲产生、见证并促进戏曲发展和走向辉煌的宝贵实物。从更大的范围来看,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完整地保存有1万余座百年以上的古戏台,其分布之广、受众之多、建筑之美、影响之巨在世界戏剧艺术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均堪称奇迹。为了更充分发掘、利用、宣传和科学有效地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2005年9月批准立项并在全国范围遴选文物、戏曲、建筑等学科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课题组,对我国古戏台开展综合研究。该课题组组长由梅兰芳纪念馆原副馆长吴开英担任,成员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柴泽俊、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教授车文明等,同时聘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古建筑专家傅熹年,著名戏剧家、书法家欧阳中石等担任学术指导。该课题组借鉴本领域以往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历经3年多攻关完成并于最近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

  《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共60万字,分上下两卷,由古戏台的历史演变、古戏台建筑形制及类型、古戏台匾联艺术、古戏台保护与维修、古戏台遗存状况及保护对策、70座古戏台测绘图六部分组成,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

  一、以戏曲发展史为主线,以古戏台建筑艺术和古戏台保护、维修为重点,第一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我国古戏台进行综合研究,从古代演剧史、古戏台演变、古戏台建筑形制和建筑装饰、古戏台匾联艺术等方面来研究、发掘我国古戏台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古戏台被列入高校人文学科研究对象和成批地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吸收“世界戏剧史”领域认同的新的学术观念,将中国演剧场所的历史性研究与国际性剧场研究接轨。运用当代新的学术思想如拟兽戏剧、祭祀戏剧、傩戏等和戏剧界、文物考古界的田野调查成果,深入考察中国传统戏剧形态的发生,其中对“原始戏剧与山野场”的历史研究,涉及原始岩画中所呈现的原始戏剧及当代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存留的山野场、祭场形态,前人未曾论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同时另辟蹊径,从古文字(甲骨文、钟鼎文)的“戏”字和原始图腾装扮入手,借助文物和考古成果以及在日本收集的古代戏剧、戏台资料,对我国戏曲的形成和与戏台产生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古代祭坛(台)作了全新的诠释,并首次将散布于我国各地的戏台建筑,概括为广场型(露台、庙台)、厅堂型(堂会、宴戏)和剧场型(勾栏、乐棚、祠堂、会馆、戏园)3种类型。这样归类符合我国古戏台历史演变的实际情况。

  三、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古代戏台建筑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对戏台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不同时期的戏台建筑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比较,发现并归纳出我国古代戏台建筑具有形象华丽和依附性强两个基本特征,并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两个特征的因素,即戏曲表演、观众规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戏台所处的建筑环境以及地方建筑风格,在举例时又特意将我国台湾地区古戏台纳入研究范畴。此外还采用“分解式”的分析方法,以现存建筑为依据,对金元时期舞亭类建筑详加探究,归纳出仿四椽栿式、底层井口枋延长式、角梁式、角杠杆法4种梁架构造方式,还总结出明清时期戏台建筑的4种发展趋向,即亭式、集中式、分离式和依附式,阐述了它们与戏曲演出以及建筑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对全国有代表性的古戏台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共绘制了200幅建筑测绘图,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10天前现地所测绘的都江堰二王庙古戏台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已成为恢复重建二王庙古戏台的重要依据,同时还从文献中整理出古戏台测绘图300幅,这些图纸是非常珍贵的研究成果,也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古戏台研究和国家实施保护工作的基础资料。

  五、采用科技手段,对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和湖广会馆两个古代剧场进行声学测试,并运用测试获得的科学数据分析其声学特性,首次发现3个显著特点:一是各频段的混响时间均集中在1秒左右,声学特性与完全露天开敞的演出空间存在差异。二是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的回廊对声音有明显的侧向近次反射作用(这是声学上的一个优越之处,因为人耳对声源方位的辨别在水平方向上比竖直方向要好)。三是湖广会馆未采用现代剧场或录音室中常用的吸声材料,却使得混响时间只有1秒左右,用伊林公式进行估算,如果容积为3000至4000立方米,其平均吸声系数达到0.35至0.40,这一系数即使放到采用较多吸声材料的现代剧场之中,也属很高水平。这也是一项具有较高探索价值的工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0年12月0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徐华龙]文化经典 经典文化
下一条: ·笔谈:话年俗 品年味
   相关链接
·[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
·[钱生槭 康保成]古戏台修复如何贯彻“修旧如旧”原则·毕兹卡的阳戏
·[乔宗玉]《孟姜女传奇》:澧州大鼓动京城·“郭汉城对中国戏曲的贡献”研讨会召开
·百年侗戏述说百年故事·京剧演员急需更多平台“炫彩青春”
·[杨金源]民间戏曲作为重建在地社会符号之区域民俗事象研究·“戏友戏迷在,戏曲不会亡”
·山西平遥一老农出版20万字古戏台研究专著·[王馗]古老剧种如何传承——以戏传艺 延续古老品格
·[刘恒]“百戏”影响中国戏剧的形成发展·哈佛大学东亚系伊维德教授访问记
·[刘恒]戏曲地域文化研究离不开传播学、接受美学视角·[刘恒]传统赛社演出形态的变化
·田仲一成:《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倪锺之]寻访木鱼书:李福清的曲艺版本研究
·河南老艺人家传六代布袋木偶戏面临失传·[柏岳]为“滩簧”立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