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旧时过年老物件:“福”字儿不该倒贴
  作者:记者 王鸿良 通讯员 林山   摄影/图:李继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30 | 点击数:9809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去老百姓过年常用的一些年俗物品,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模糊的记忆。

  新的时代有新的生活,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正在创造新的年俗。而过去农耕时代那些年俗老物件,记载着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与旧日的生活紧密相联,回味起来也颇有几分温馨和乐趣。

  兔年春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年俗专家王作楫先生,请他讲述了一些旧时年俗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老百姓过新年,最重要的是图个吉祥。王作楫告诉记者,过去春节使用的年俗用品,多半都与吉祥的祈盼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文化也可以称为吉祥文化。

 

  吉祥画儿

  木版印刷已成了文化遗产

  农耕社会中,图画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过去老百姓过年少不了要贴年画儿。年画儿年年要换新,是春节喜庆的重要标志。

  过去北京地区老百姓贴的年画儿,多半来自天津的杨柳青以及过去属于河北的武清。年画的内容主要是“鲤鱼跳龙门”、“莲生贵子”、“麒麟送子”、“年年有余”之类,都是吉祥图。

  除了年画儿,像灶王爷画、门神爷画、财神爷画,也都属于图画的范畴。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到清代年画发展到高峰,从最初被作为辟邪驱鬼的符录,渐渐地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具有了表达在新一年中美好意愿的功能。

  木版画的制作方法,现在已经属于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春节举办的一些庙会上,有时还能看到现场表演。简单地说方法是这样:在一块木版上刻好画模,在木模上敷以墨色,铺上纸,用磙子一推,再把纸轻轻揭下来,一张木版画就印出来了。也有彩色木版画,最常见的是三种颜色,最多有五种颜色,颜色再多制作起来就十分困难了。

 

  吉祥字儿

  “福”字儿不该倒贴

  对联儿、斗方儿、春条儿、福字儿,都是属于书写的吉祥符号。直到今天,贴春联、贴福字,还在人们的春节习俗中被广泛使用。

  春联,起源于桃符。据说“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也是为了避鬼的意思。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明代,桃符改称“春联”。据说朱元璋提倡公卿士庶家门口都书写春联,并亲自微服出宫察看。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现在有些人喜欢在家中倒贴“福”字,借谐音表达“福到了”的意思。关于这个习俗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来自明朝的马皇后,一种说法是来自清朝的慈禧太后。后一种传说的故事是:有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在乾清宫把福字贴倒了,慈禧看了大怒,当时就要杀了这个小太监。大太监李莲英急中生智,赶紧跪下来向慈禧求情:“老佛爷您看,福都到乾清宫了。”经过这么一解释,慈禧才转怒为喜。这件事流传到民间,就有了倒贴福字的做法。但王作辑说,故宫里的福字,没有一个是倒的,这是不允许的。倒贴福字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倒”和“到”是意义截然相反的两个字,倒贴福字等于是把福倒掉了。

  实际上,倒贴福字只有在两个地方允许,就是在水桶上和垃圾箱上,因为它们都要倾覆使用,正好把倒贴的福字正了过来。

  过年写的吉祥字儿还有斗方儿和春条儿。斗方儿就是四个字的组合字,常见的有“招财进宝”、“日进斗金”、“肥猪拱门”等等。而春条儿也属于春联儿的一种,但只有一条。比如在床头对面的地方一定要写上四个字“抬头见喜”。春条儿的贴法一定要斜着贴,斜的方向一定要冲着屋里,绝不能冲着门口,否则喜就要被带走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 2011年01月30日 09:0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年俗是这样“俗”起来的
下一条: ·春节简史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