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年俗是这样“俗”起来的
  作者:记者 王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31 | 点击数:7961
 

  饺子的传说最多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应时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了,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这种说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清朝时,还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的广泛说法是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第二种说法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还有一种说法与女娲造人有关。相传女娲抟土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被冻掉,为了使人的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还有其他的说法: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破五是为了“迎财神”

  无论流传着如何众多的习俗,即便形式上花样迭出,但本质上都是为了表达对于新年和新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在东北的民间流传着“破五”的说法,至于原因,现在的人们或许会以为“五”与“福”谐音,故进行简单庆祝,抑或是以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原因而觉得正月里尾数为“五”的日子都应进行一番庆祝。实则不然,破五实际上与财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迎财神是过年时的一项重要活动,这项活动以往就有,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许多地方志上有年初五迎财神的记载。迎接的方式很多,可以到寺庙磕头献金、行礼祝祷,也可在家中燃烛挂像,焚香膜拜。

  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正月)五日,接财神,用鲜鲤担鱼呼卖,曰‘送元宝鱼’。至暮轰饮,曰‘财神酒’”。这是带有祈求巫术意味的举动。北方在这天则有“过破五”和“送穷”习俗,前者规定年初五不能打破器皿和说不吉语,后者以一定仪式恭送“穷鬼”,应属禁忌与禳祝性质的活动。

  无论祈求、禁忌、禳祝,动机都在于驱逐穷困,企望财富。因为迎财神是个吉利的日子,许多商家对此均极重视。往往前一日即为财神设祭,长桌上供以鱼肉果品,点上香烛,由老板率领店员逐一叩拜祷祝,然后燃放爆竹。次日店铺开门,可望能发利市。而跳加官、舞财神和唱喜歌者,此日在店门前表演。有乞讨者,店家不得哄赶拒绝,要给表演者年糕吃,或给一些钱。

  过年迎财神,各地的具体日子和做法不尽相同,或在初一,或在初二,以初五最普遍。但不管是哪一天,过年必有迎财神之举,全国从南到北几无例外。东北一带一般是初二祭财神,初五迎财神。

  迎财神习俗的复兴,很能见出中国部分民众今日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他们渴望富足的生活,而已有望致富,或已相当富有者,也尚嫌不足,故虽明知财神保佑实属虚妄,也宁可信其有,不想怠慢。

  现代人之迎财神,在形式上是对古代祭祀祷祝神鬼仪典的传承,但在内涵上,却有不小的变化,简言之,是敬畏神明的成分大为减弱,而为人自己的动机格外突显了。但不管怎样,无论中国人对于春节有怎样的情结,现在中国又流传着如何众多的习俗,即便形式上花样迭出,但本质上都是为了表达对于新年和新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辽沈晚报 2011年01月30日 17:4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千年古蜀道 一条珍珠链
下一条: ·旧时过年老物件:“福”字儿不该倒贴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宇峰]人神一理:东北保家仙文化与契约社会·[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于海轩]从二人转包公戏看东北人的正义观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