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黄修己]谈我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史的编纂
  作者:黄修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30 | 点击数:13362
 

  与此相关,还要照顾到各少数民族的具体发展情况,选择适当的编纂法,不可全用编现代文学史的方法去硬套。例外,少数民族文学往往与其本民族的古代文学,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而不像汉族这样,有一个“五四”文学革命,猛烈地批判旧文学,采用新的白话文的形式来取代文言的旧形式。为此,更多地借鉴、采用了外来的形式,至少其外在形态上,与传统的旧文学似乎无多大联系。这一点,鲁迅先生曾明确地说明:“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注: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1935年。)而中国的新文学呢?鲁迅又说:“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几乎一点遗产也没摄取。”(注: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杰作小说〉小引》,1936年。)如果只就汉族文学而言,这当然是千真万确的。然而,少数民族文学,却因为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别,大多与外国文学没有什么关系。因此,那里的现代文学,便与古代文学、民间文学联系相当紧密。我们可以看到,流传千百年的情歌,改动一两句,便成了歌颂共产党和红军的颂歌。如果在记述其现代文学时,截然与古代文学切断了,也难以给现代文学以较深刻的解释。各民族是否有过自己的“五四”,或者在何种条件下,如何接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这些都要认真加以研究。只有研究好个别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史,才有可能写好综合性的少数民族文学史或中华民族大文学史。用现在通行的现代文学史的体例套在情况各异的少数民族现代文学身上,便不容易显示少数民族文学自身发展的特点。这就是实践中所已经发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少数民族现代文学研究和编纂所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刊于《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第3~8,24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怀宇]赫尔德与中国近代美学
下一条: ·[马榕]浅谈《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版本变化
   相关链接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