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家,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信奉着多种多样的神灵。这些神灵,除了部分脱胎于几大宗教之外,更多的是土生土长、为中华独有的民间信仰。
在岭南这片地域特色鲜明的广袤大地上,自古海事活动十分活跃,海洋生存环境的风云变化使得民众迫切需要寻求护佑的神灵,获得精神上的寄托和内心的安定,岭南民间信仰也由此被打上了独特的沿海烙印,且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倡导的爱国爱乡、维系族群认同、地方认同、善待自然等精神价值,都是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民间信仰也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总是在不断寻找精神的寄托,运用各种民俗形式表达愿望和需求。那些牵系着美丽传说的民间信仰,就像璀璨的容器,容纳了期盼、夙愿、祝福、欣喜、愉悦与酸楚。
岭南民间信仰大多与“水”有关由于地缘因素的影响,以及族属之间的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岭南的民间信仰保留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广东自古海事活动十分活跃,海洋生存环境的风云变化使得民众迫切需要寻求护佑的神灵,获得精神上的寄托和内心的安定。
在有关妈祖的传说中,她是一位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海上女神,她成了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的精神寄托和保护神,得到了民众的敬仰和祭拜。在南宋时期,妈祖信仰已在海事活动最活跃的福建、广东和浙江等沿海各省传播。
“肇迹于隋,灵显于唐,受封于宋”的三山国王信仰同样拥有广泛的信徒。
1994年,德国汉学家傅吾康教授等曾到实地考察,他提出,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当与中原王朝统治势力进入本地之前古越人的山神崇拜有关。
明清以来,随着粤东移民足迹所及,三山国王的香火被带往邻近省市,另筑宫庙奉祀,甚至漂洋过海,远播海内外。人们把三山神作为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榜样来敬奉。其千百年来贯穿及弘扬的文化内涵就是“护国庇民”、“国泰民安”。
佛山祖庙的修建,也是源于佛山当时的水乡环境。数百年来,三水一带传唱:“南雄洒湿石,清远大三尺,三水佬拉屐。”意即南雄地区洒点小雨,到了三水已水涨田淹,逃难都来不及了。这毫不夸张,上世纪惨烈的“乙卯水灾”,至今让人谈虎色变。于是,北帝以真武水神之身出现在三水芦苞胥江河畔。后来由于佛山冶铁业的发展,为防止火灾,人们也把北帝当作防火神崇拜。
这些民间信仰,没有完备的义理系统和高远的精神追求,表现为用香火和祭品换取现世的实利———求财、求官、求平安、求子、求寿、求婚姻顺利等,凡是现实中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都可以通过许愿的形式,向神乞求庇佑。
费孝通先生解释中国人的信仰特征时说:“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它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
这也正是民间信仰与其他宗教的不同———没有系统性、排他性,但讲求“灵验”,“现世感”很强。生病了,找药师佛;要考大学了,去找文昌帝君;想生儿子了,就拜“金花夫人”或者“送子观音”。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岭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普遍呈现的“众神和谐”现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 2010-08-27 0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