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叶芳]二十四节气与诗意生活
  作者:叶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7 | 点击数:7190
 



  这是《光阴》中的一幅农民画,是朱赢椿和申赋渔化了许多时间,请南京六合区四合乡农民,专门为申赋渔的文章创作的。

  《光阴》出版前夕,我们读到了中国民俗专家刘魁立的一篇文章,提到“我们的节日核心是我们自己和自然的关系,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系统的时间安排”,这段话可以成为这本书很好的注解。

  现代生活已经让更多人远离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即使身在其中,也不再知道这背后的真正意义,因此,二十四节气所蕴涵的丰富的含义我们已经很少察觉。曾经,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经日月星空、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生机勃勃的同伴。我们踏着自然的节律,劳动着,生活着,享受着,哪怕清贫,哪怕气候恶劣、环境危险。古老的中国便是根据太阳移动的脚步,命名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也让中国人的生活有了标点句逗,从寒来暑往、星转斗移间,营造着中国式的艺术化也充满节日诗意的生活。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纯朴的习俗、庄严的仪式,还有浪漫的传说。当农耕文明业已远去,节气对现代人诗意生活的启示,依然意味深长。

  《光阴》以二十四节气结构全篇,采用一种更为感性的形式,来表达一个已届中年的普通中国人,对于自己民族曾经的诗意生活,对已经逝去的田园牧歌,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感。同时,在写作过程中,二十四节气所承载着的中国哲学特有的韵味,也让作者和设计者浸淫其中,难以自拔。中国人的形而上学不是对宇宙的抽象化,而是与宇宙万物同在;中国人的世界,是气韵流动的世界,中国人的天地之间,处处闪烁着天地日月之光芒。

  所以,这不只是一本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书,还是关于美好的记忆、传统诗意生活和理想生活的书。在每一个节气当中,都有着生动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中国人独有的自然观。这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的仪式。通过这些仪式,我们触摸到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激越的脉搏。从《诗经》到唐诗,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节气的文化魅力。这从来不曾远去的印记,时时在告诉着我们,如何与天地合而为一,如何在自然中找到平衡。这个平衡,与今天所倡导的绿色和平思想,是何等相似相近。所以,《光阴》不仅是一本关于文化与生活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生态和自然的书。是我们人与人、人与天地,恰到好处的一种共存方式。

  申赋渔在创作此书之前已经写过一些有影响的作品,认识他是因为朱赢椿的缘故,朱赢椿那时已经获得了国际书装设计和国内图书大奖,他是一个固守自己内心原则的人。但他被申赋渔的《不哭》的内容感动,并为之做了整体设计。《不哭》是写流浪儿童和贫困者故事的书,书中的人物几乎都得到过申赋渔的帮助。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不哭》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慈善之举,所有直接参与出版此书的人员、机构都将全部所得捐赠给了安徽颍上孤儿院,那时我便知道,申赋渔不仅文章写得好,朱赢椿不仅设计做得出色,而且都有一颗柔软而美好的心灵。

  时隔三年,我们又有机会合作《光阴》这本书,申赋渔激情四射地投入写作,朱赢椿又身不由己地全身心卷了进去,他们将一本普通的书当做最精致的艺术品来打磨,所有人都在期待这本特殊的书的面世。朱赢椿现在已经完全是一派名士作风,他构思《光阴》的整体设计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他最后确定的设计就像魔术前挂着的大幕,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出这将是怎样一本书。

  有一天,我们终于看到了几幅农民画,这是朱赢椿和申赋渔化了许多时间,请南京六合区四合乡农民,专门为申赋渔的文章进行创作的插图。插图的乡土美和申赋渔的文字表述相形益彰,产生了震撼的效果。这本书所映衬出来的不仅是作者、设计者的光彩,还有那些值得尊重的农民画创造者的无限魅力。正是这些农民,保留着对于传统文化最直观也最新鲜的记忆。

  二十四节气的传说与风俗,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农民画”也濒临消失,然而它们身上所体现的农耕社会的诗意与美,它们当中所包含的我们民族文化的记忆,是不应当消失的。它们必将能滋润我们被钢筋水泥包围着的日渐苍白而干涸的心。

  

  文章来源:凤凰网-文汇读书周报 2011年01月18日 09:12

上一条: ·[巫其祥]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申遗
下一条: ·萧放:二十四节气仍有积极意义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
·[李丙传 梁家胜]非遗视域下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多民族性出口·[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
·[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