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技艺展示吸引了小朋友。摄影/谌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尚刚教授说,我们现在时常感叹,春节好像在人们的心目中不是特别重要,其实这里面恐怕不光是年轻人对文化不重视的问题,可能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的一些活动的形式更适合当代的生活节奏,更契合当代人的心理问题。我感到,我们现在的工艺美术,尤其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可能有些过于强调在材料上、技术上、手段上越原始越好,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保护的项目,它们本身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只有经过了改革和提高,它才能够延续发展。譬如说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瓷器,如果是不改进的话,永远是陶器,陶器跟瓷器相比,无论是美观,还是实用性都是无法比较的。我们把文化遗产变成一个就靠着信仰这么活着的产业,还是希望使文化遗产保护尽可能地注入一些新的因素。注入新的因素是希望它更好地发展,希望它能够契合我们今天的实际,其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些产品的材料和技术会发生变化,面貌也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的工艺美术里面有唐、有宋、有元、有明、有清,不一样的,如果今天我们过于强调原汁原味的话,是没有意义的。尚刚认为,不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工艺美术,都应该在中华民族精神里面有些新的符合时代的进步,在技术上也好,在面貌上也好,在材料上也好,不然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走起来会越来越坎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说,生产性保护是有积极意义的保护和传承,不应该把传统和现代这么对立,传统也应该发展,形式、材料当然要有创新,这个创新不能任意地创新,不能离开节日的主题去创新,把圣诞老人搬到春节来,那是不行的。春节可以现代化,表现得很新奇、很生动那是可以的,是符合文化创新的。应该有适度的改变,这个度当然得掌握好。
节俗文化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此次展示活动也让与会专家、学者深有感触,认为展示活动是对节日文化建设的一种积极推动和成功实践。祁庆富说,这次活动其实是在春节来临之前,在首都北京进行了一次祥和春节的生动展示,具有强化节日符号的重要作用。这次活动虽然也可以说是生产性保护方式的一次具体展示,但其实所指是弘扬节日文化的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传递节日信息。
吕品田说,过年回家的社会行为和感性的民俗艺术形式一起构成了我们鲜活的文化技艺和深入的社会教化形式,将这种深厚的民族思想情感做一种跨越时空的持续的传递。所以在春节这个狂欢的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说,在当代的整个社会运作结构里,春节已经被各自的力量误读成其中的某一个单一的方面,希望在系统性这个问题上更多思考和更多作为,譬如在春节时设计一个春节大展,不仅仅是展出一些跟春节有关的工艺美术品,或者是艺术品,而同时从整个与春节有关的文化、年节的礼俗以及固态的形式等等,全部都做成一个系统,有一个通过当代新的设计、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新的设计,这样一个系统性可能对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国的节日文化是有好处的。
吕品田说,节日文化推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节俗艺术也发挥着比一般的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春节以及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也值得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今天的节俗,如节日都不像以前那么热闹了,节俗艺术也日益缺乏,有很多很复杂的原因,譬如说农民背井离乡到城里打工,同时也削弱了乡村建设的生力军,影响到地方传统民俗活动的开展。可见这种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节日文化建设和社会生产实践这两方面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
祁庆富说,春节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传统,这个活动为什么受老百姓欢迎,是因为它和老百姓欢欢喜喜过个年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活动具有了节日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展示了精湛的传统手工艺,使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展示了温情、吉祥、祝福的节日景象,传递出一个迎新祈福、欢度佳节的信息,这次活动起了一个带动作用,能够营造起一种热烈的节日气氛。如果各地都有这种气氛,那些被淡化的东西,可能逐渐地恢复;这个活动还会唤起老百姓对春节传统的美好记忆,对于激发群众过好祥和春节、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由于商品化大潮,节日有些被商业化了,变成了谋钱、谋利,但这次百名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则是为老百姓谋欢,希望在全国各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老百姓谋欢的活动越来越多,节俗文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6日 08:3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