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威尔森]赫尔德:民俗学与浪漫民族主义
  作者:[美]威尔森 (William A. Wilson)   译者:冯文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09 | 点击数:19221
 


  更糟糕的是,德国民族抛弃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形式转而学习外国模式,特别是法国的文化模式。让赫尔德失望的是,德国贵族广泛模仿凡尔赛宫廷的华丽生活方式,法国的观念和习俗渗透到德国的中产阶级,加大了德国的中产阶级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法语精致高雅,而德国民众所操的德语被认为是粗俗的。那些使用德语的人添加了太多的外来语,以致下层社会几乎不能理解他们的意思。在文学上,也是如此,德国作家不仅把法语作为主要表述工具,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以法国的经典为范式,同时赞扬启蒙主义的大同理想。

  所有这些对赫尔德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他主张德国必须回到自己的根本,采取行动,否则德国将走向毁灭。“所有民间的活态思想都在急剧地走向忘却的深渊。启蒙主义之光正像癌症一样蚕食德国的文化。”(12)他号召同胞不要抛弃自己的传统,应该尊重和继承父辈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对于那些在模仿外国模式生活中获得快乐的人,赫尔德说:“现在德国应该寻找自己民族的性格,寻找自己独有的思想方式,寻找民族的真正语言。”(13)赫尔德认为,德国开始失去民族的真正精神,忘记曾经拥有的祖先和历史。德国的传统已经被文艺复兴时期介绍进来的外国传统所中断。为了重拾失去的民族精神,德国人应当重新回到中世纪,我们的传统断裂正是从那里开始的,重新发展我们的文化必须从那里开始。赫尔德多次重复,一个健康,持久的文化必须建立在民族的基础上。对于赫尔德,从人性的角度来说,黄金时代在将来。不幸的是,德国已经偏离了那条把它引向人性的轨迹,为了实现民族自救,不得不从头再来。正如罗伯特·R·尔纲指出,赫尔德希望引导人民回到民族的过去,回到民族情感的源头。“在那里用清澈的空气振作他们的精神,然后让他们奔向伟大的明天。”(14)但是如何弥补过去和现在之间裂痕,如何找回归失落的灵魂,赫尔德认为只有一条道路--民间诗歌。

  要了解赫尔德的民间诗歌思想必须了解维科。维科认为神话等同于历史,他认为第一流的诗人就是用隐喻语言表述事实的历史学家。后来因为年代久远,人们对神话产生曲解和误会,但是描写希腊神话的诗在起源时都是真实的。对于维科和接受了维科这种思想的赫尔德来说,诗歌可以用来解释历史,能为给解释过去提供难以获得的资料。运用维科的理论,赫尔德认为圣经中的《创世纪》故事是民歌,是关于安息日的风俗习惯,《所罗门之歌》是一组所罗门遗留下来的民歌。通过圣经中的那些民歌,了解过去的大量事实是可能的。由此,赫尔德认为,德国人可以研究遗存在农民中的民间诗歌,来了解民族的历史事件。

  更为重要的是,维科认为民歌反映了他所处那个社会的文化样式,他说,荷马纯粹是希腊人的一种心理投射,一位仅存于理想中的诗人,并不曾作为具体的个人在自然界存在过。在赫尔德的术语中,荷马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他通过史诗表述了希腊的民族精神。民歌是最能表述民族精神的一种方式。赫尔德身上,这种思想随处可见。他认为,诗既表述了一个民族的缺点,又表述了一个民族的优点;它既是民族感情的一面镜子,又是对民族希望的最好的表达。他把民间诗歌称作民族的档案,一个民族灵魂留下的烙印,民族的活态声音。(15)当赫尔德满怀希望想从当代民间诗人中寻找指引国家的诗歌时,不幸的是,他没有找到。可能除了Klopstock之外,他们把德国生来就有的权利变卖了,为学习法国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如此,赫尔德转向那些农民,这些德国人保持着民间诗人创作的,没有被外国影响损坏的歌。过去德国以自身文化为基础发展的时候,这些诗歌仍然在民间口头传唱。对于这些年老的诗人,赫尔德说,他们是“我们的父亲,他们的语言是我们语言的源头,他们纯洁的诗歌是我们古老德国灵魂的镜子。”(16)在他们的作品中,民歌铺设了一条通往拯救的路。

  对赫尔德而言,民间诗歌仍有别的价值:民歌用最完美的表现形式保留着民族语言。民族语言是极其重要的,根据赫尔德文化有机论,因为人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思考,才能对民族精神作出回应,才能表述民族精神。赫尔德说:“每一种语言,都有他自己特定的民族特点,所以自然要求我们只学自己的母语,它是最能表达我们性格,最能与我们思想方式相一致。”(17)所以他主张:“一个民族,没有什么比祖先的语言更有价值的。民族生活中的传统精神财富,历史,宗教和生活常理,所有的心思和灵魂,都储存在民族语言里。剥夺民族语言,或者贬低它,就是剥夺它从祖先那里继承的不朽灵魂。”(18)不幸的是,祖先的语言已经被贬低了,正像人们指出的那样,许多学校开展拉丁语和法语教育,上流社会普遍使用法语,在语言中承载着那么笨重的外来语,让人几乎认不出自己的语言。只有在民间诗歌中保留了原始的美,这种美只能在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找到。所以那些希望忠于祖父语言的诗人们,只有从更早的文学作品或民间诗歌中,才能找到灵感。

  促使赫尔德从事民间诗歌研究,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阅读了《古英语诗歌的遗俗》和《莪相的诗歌》,特别是《莪相的诗歌》让赫尔德坚信,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都是创造在古代流行的民歌、故事和神话之上。换句话说,德国文学,甚至德国民族,都没有活力,因为德国的诗人,不像英国诗人一样,他们不再保持本土传统。因此,赫尔德开始致力于恢复民族的过去,搜集和出版幸存的民歌。吉利斯说,“那些属于过去而被丢失的财富又可以被利用,它们是以后的作家们的基础,它们将给当代的德国人营造一种类似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学环境,新莎士比亚和新斯宾塞可能在这里产生。”(19)随着运动的开展,欧洲民俗学正式开始了。

  赫尔德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搜集民歌,他振臂高呼:“伟大的帝国,拥有十个种族(Peoples)的帝国,德国!你们没有莎士比亚。你们也没有赞颂你们祖先的歌吗?瑞士人、斯瓦比亚人、弗兰克斯人、巴伐利亚人、威斯特伐利亚人、撒克逊人、文德人、普鲁士人,你们都一无所有吗?你们祖父的声音已经在消逝,被默默的尘封着。英雄的习俗,高贵的品质和语言,这是你们民族的所有,你们对历史的灵魂没有了一丝印痕。毫无疑问,它们曾经存在过,现在也可能存在,但是,它们躺在泥淖里,不能被认出,它们遭人鄙视……帮助它们,兄弟们,证明我们民族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展示我们民族过去是如何思考和体验的,现在又是如何思考和体验的。”(20)为赫尔德所激励,民俗搜集运动开始兴起。从格林兄弟开始,民俗搜集的热情没有消退,而是继续高涨。1812年,格林兄弟编辑了《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的古代片段;从1812年到1815年,他们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1815年,他们创作了一卷《埃达的诗学》;从1816到1818年,他们出版了一部解析德国最古老史诗传统的著作《德国传说》。雅各布·格林对材料的处理态度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深受赫尔德的影响。他写道:“我发现,她的语言,法则和古物都在极大程度上遭受到轻视,我满怀希望地歌颂我的祖国……也许,我的书会对平静而快乐的生活产生强烈的影响,这种生活在将来某一天是会回来的。然而,他们也应该属于现在,我不能想象在现在没有我们过去的荣耀和光辉,将来一定会惩罚任何对古昔时光的轻视。”(21)第一批追随赫尔德足迹的文人,是狂飙运动学会的成员。像赫尔德一样,他们反对启蒙主义的权威,强调自然和独创性,认为民间是真正诗歌的源头。在这个世纪交替之后,浪漫主义者把目光集中在民间,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深受赫尔德的影响,在他和其他人的领导下,他们关注过去的文学,关注中世纪的文学,关注民歌,为现在和将来寻找文学典范。在这些材料上,他们创造一个文学实体,他们相信,它只有能表述民族精神,才是一种可以给予一个民族力量、灵感和认同的文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理查德·鲍曼]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
下一条: ·[沃尔夫冈·卡舒巴]从国家的到全球性的:变迁中的欧洲认同?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