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维舟]《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记忆造就我们
  作者:维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18 | 点击数:8213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王明珂著,中华书局2009年7月版,39.00元。

  年度十大好书

  常说的“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当代强调民族团结的口号,它也是“一种古老历史心性与记忆的遗存”,有其不容忽视的内在力量。

  所谓“历史”,无非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因此长期以来传统史观均倾向于认为,著史便意味着对这些事件确切、客观的记述,强调秉笔直书。然而人毕竟有着主观意志,任何“事实”总是受到人们观念和立场的制约,根本没有完全客观的事实“摆在那儿”。而史学家同样是人,纯粹客观叙述的史学也是不存在的。

  这种纷繁多线的历史叙事,在各种彼此歧异的传说中尤其显著,因此以往人们常常感觉对此无从措手,只能将之视为荒诞不经。王明珂则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从社会记忆入手来理解这些看似一团乱麻的故事——与“历史”不同的是,记忆是人们相信发生的事情。因此问题就在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需要这些故事?

  在他对羌族的研究中,王明珂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叙述模式:同一条沟的三个村庄,都传说其祖先分别是一起来此开荒的三兄弟。在他看来,“兄弟”这个符号暗示着这几个人群之间合作、区分和对抗的关系:他们共同享有和分配当地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竞争。为了对应这一社会现实,人们的记忆和历史叙述就被如此设想了。从这一点推延出去,他意识到这类传说的广泛存在。常说的“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当代强调民族团结的口号,它也是“一种古老历史心性与记忆的遗存”,有其不容忽视的内在力量,这也是它为何能一直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历史记忆中,几个祖先弟兄的后裔往往涵盖本地“所有的人”,在这种“历史”所造就的社会族群关系中,没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老居民与外来者,各族群处于对等的共有、区分与竞争关系中。而对“过去”的记忆、叙述本身又造就和强化了这种群体关系和社会现实——几群人出自同一祖先这一“事实”暗示了所有人,他们本来是联系紧密的一家人,而兄弟之间关系的主要特征显然并不是剧烈对抗。它不但将现有社会关系合法化了,事实上也阻止了这种关系的恶化或极端化。同时,一个所有人共同相信的“起源历史”,对群体的凝聚至关重要——王明珂将之称为“根基历史”。基于此,这种祖先起源的模式便具备一种功能性价值。事实上如果不是通过这样的记忆网络不断地编织,几千年来中国很难维持一个长期统一的局面,因为这有赖于所有人的认同和记忆;反过来,这种统一局面又促成了相关历史记忆的生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边缘都出于社会认同感而卷入到这种历史记忆的构造中来——不论是文化边缘(初民、土著)、空间边缘(边疆)、时间边缘(古代),还是社会权力边缘(社会下层)。通过这样的建构,边缘的历史就被编入和整合进一个统一的大历史中来,原本的歧异被掩盖,共有的认同得到了强调。反过来,对不同历史记忆的选择,也与群体心态有着密切互动。所有这些历史都昭示着一个事实:不同的社会需要不同的记忆——记忆不仅仅是对已发生事实的客观陈述,更是对现状的认可和解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0-01-13 09:3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杜廷广]“文化形态史观”的本质是人──读汤因比《历史研究》
下一条: ·[陆建德]世博会:一百五十年的回顾
   相关链接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
·[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张成福 杜昭熺]历史记忆与地方性建构·[梁爽]锡伯族的图像叙事与历史记忆
·[宋鸿秀 高忠严]英雄人物的历史记忆建构与文化传承·[陈金文]盘瓠神话:选择性历史记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