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韩雷]文艺民俗学的困境及出路
  作者:韩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7 | 点击数:14020
 

  总之,文艺民俗学研究之所以处于“欲说还休”、有退居边缘趋势的尴尬境遇,最主要原因还是:民俗学是民俗学,文艺学是文艺学,二者没有真正融为一体。就像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所担心的那样,“近来备受人们青睐的跨学科研究,面对的并不是已经构成了的诸多学科(事实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放弃自己)。要进行跨学科研究,仅仅挑选一个研究‘对象’(一个主题),然后在其周围堆上两到三门学科是不够的,跨学科研究必须创造出一个不属于任何学科的新科目。”文艺民俗学既然是跨学科研究,就应该走出直至目前还拘泥于姓民俗还是姓文艺的旧范式,否则就只能停留在“福尔摩斯”阶段或再现阶段而无法深入下去。在此,加拿大著名学者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的告诫依然有效,不要把文学批评建立在其它“基础”上,要保持文学研究的自主性[22]。

  三、结语:走向文化批评的文艺民俗批评

  我们初步论述了文艺民俗学当前的困境,并试图指明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不过有一点需要我们警醒的,即文艺民俗学的健康发展仅靠不自觉的文艺民俗批评是不行的,理论建构的自觉非常关键,否则立家不稳,随意串门,没有属于自己学科的“自留地”,到最后就会被其他学科兼并收购,作为一门学科曾经的风光开张只能以“门前冷落鞍马息”来收场。

  文艺民俗批评的文化寻根注定了文艺民俗批评的文化特质;即,作为连结盘活文艺民俗学理论和方法的文艺民俗批评,其文化批评的向度能保证其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文艺民俗学诚然是以文艺学为主体的新学科,但又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文艺学,也不是正宗的民俗学,而是“别开天地另立一家”的新学科,确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或批评作家文学。不过,我们反观这门新的学科,也能从作家文学的视角来理解时代情境下的民俗文化氛围,甚至比民俗志更有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文艺民俗学的文艺民俗批评有可能走向一种新的文化批评。就拿《金瓶梅》作为例子,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同样能更好地了解明代市民文化发达所带来的习俗上的松动乃至变迁轨迹。文艺民俗的意识形态维度也打开了文艺民俗学的文化批评维度。在笔者看来,通向文化批评的文艺民俗批评才有可能使文艺民俗学真正走出当前的困境,也是文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康正果。身体和情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184-198.
  [2]林骧华。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 136.
  [3] [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3, 3.
  [4]钟敬文。民俗学与古典文学[C] //宋德胤。文艺民俗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1: 1-5.
  [5]钟敬文。文学研究中的艺术欣赏和民俗学方法:在《文学评论》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J].文学评论, 1998, (1): 25-27.
  [6]钟敬文。民俗学对文艺学发展的作用[J].文艺研究, 2001, (1): 86-88.
  [7]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8]陈思和。知识分子进入都市民间的一种方式[C] //陈思和。犬耕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211-218.
  [9]陈思和。再论《秦腔》:文化传统的衰落与重返民间[J].扬子江评论, 2006, (1): 12-16.
  [10]陈思和。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 46-54.
  [11]田中阳:黄土地上的文学精魂: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观陕西作家群[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 (1): 72-79.
  [12]朱大可。话语的闪电[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3: 3.
  [13]韩雷。论对维度视角下的文艺民俗学研究[C]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论文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9: 358-365.
  [14]张节末,杨辉。“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5): 35-43.
  [15]陈思和。试论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21-26.
  [16]陈思和。《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 5-15.
  [17]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101.
  [18]户晓辉。民俗与生活世界[C]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18.
  [19]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J].文学评论, 2005, (1): 95-105.
  [20]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306.
  [21]柯玲。文艺民俗学学科回望[C]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论文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9: 356.
  [22] [加]诺思洛普·弗莱。心明眼亮,茅塞顿开[C].穆雷,译//吴持哲。译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153, 155.

(本文刊于《温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上一条: ·[萧百兴]催生“历史地理建筑学”:呼唤地域研究及其实践的文化总体性
下一条: ·[王学艳]当前我国民族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晓青]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宋国威]阜宁县淮剧生存困境及发展策略探究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