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文脉修补到地域振兴
以上所述,即是在掌握到地域文化地景异质性的前提下,藉由语境编织以进行地域营造的规划设计实践方法。这是一种以文脉修复为建筑实践哲学的方法,诚如笔者在石碇小镇等营造经验所示,其主要目的既在回复过往被现代化所日益掩灭的地域空间文脉,同时,也在赋予这些文脉以肆应未来的创造性空间意义。必须指出的是,如此作为显然将是地域振兴的重要基础,毕竟,当前海峡两岸的相关地域在资本主义掠夺式发展所肇致之空间平庸化状况下,其实普遍面临了社会不均衡发展、产业日渐流失、文化认同不再等复杂危机,而亟待在空间层次藉由空间文脉的修补以寻回日益消失的地域性魅力,以便进一步藉由相关社会、旅游等计划以面临挑战,并重起地域再造的生机。而此,其实是吾人在当前亟欲跨领域催生“历史地理建筑学”以贯穿理论与实践的关键初衷!
四、空间结构图的知识论及方法论角色
吾人在前文已简略叙述了历史地理建筑学所当可能的理论视野、实践方法与远景。而在此一连结、贯穿了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生产及应用过程中,笔者愿意特别介绍“空间结构图”作为认识途径及操作方法的积极性角色。这是一种参考、承传了传统中国山水地舆绘画的方法,立基于身体主体经验,凭藉多视角图绘而对纠结在历史社会脉络中之地域环境空间结构进行总体再现的图绘方法,目的在于打破文艺复兴以降诸如透视、平面等建筑图绘讲究科学性、主张精准却反而落入了涂销主体经验与社会意义之弊病[15]。事实上,正因此一图绘方式着重以身体经验对“局部”物色进行体验式的再现,故而可以具有对于地域空间异质品质的细腻描述;同时,其亦藉由“多视角”之组构方式而再现了不同局部间在特定历史社会脉络下的“关系”,是以亦容易拥有对于地域总体结构关系的掌握。这是笔者在多年教学间与徐裕健、施长安等同事切磋所得的成果,由于其系在一再对既有田调等资料研判后经过不断地组织、重绘所逐渐成形的图绘,因而具有着在知识论上协助研究者具体认知、掌握地域性的积极功能;而其一旦成形后,除了具有传递资讯的功效外,尚有作为远景发想、乃至修补式规划设计参考的作用。例见图3–6。
五、代结论:区域研究及其实践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鉴借、改造了晚近空间研究的成果,笔者阐述了作为历史与社会汇聚之地理现实的“地域性”的具体内涵,不仅论述了其作为“空间伪正文”辩证在“异质部分”与“意义镜像”间的总体特质,并说明了其将以“文化地景”之方式呈显自身的状况,以便催生历史地理建筑学,俾便能跨学域、综合性、总体性地掌握属于地方的学问,并作为地方营造规划设计等实践参考的坚实基础。
之所以如此,其实缘系了笔者对于海峡两岸当前地域发展窘状的反省。上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现代性发展,虽为两岸带来了经济成长的果实,但两岸对于西方现代性成就针对物质文明的偏食性移植,却让己身逐渐陷入了环境平庸发展的窘状。事实上,许多地方在引进西方事物时,大都只能看到西方中心国家在资本经济支撑下以物质为主的表面成就,而看不到其着重文化追求的精髓,更忽略了现代性本身所具有的“反身性(reflexibility)”。故而,经常西方中心区域的价值观已在改变,各个地方却还在踵继着前此其所立下的逻辑。这种状况,愈乡下、愈与国际资讯脱节的地方愈形严重。吊诡的是,这对边陲地方的竞争力绝对是莫大的限制,特别是在进入后工业社会之际。
故而,以地域性为内核之历史地理建筑学的提倡,就现时而言是深具意义的。藉由这类跨学域、综合性之“区域研究”所带来的视野,每处地域藉由文化地景所展露的深度意义内涵方可被深度挖掘,并有机会藉由修补式的规划设计方法而被重新唤回,并启动地方的意义发展。在此状况下,海峡两岸的许多地域将有机会成为一处处充满异质魅力的异质地方,其不仅可作为资本主义异化发展下的人性抵抗性基地,甚至可进一步催动海峡两岸整体朝向理想社会的历史发展。
参考文献
[1]萧百兴。准后现代炫光城市的心灵反归:论文化地域研究对突破全球化消费城市困境的可能实践意涵[C] //杨鸿勋,柳肃。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09-223.
[2] Diani M, Ingraham C. Introduction – Edifying Project: Restructuring Architectural Theory [C] // Diani M, Ingraham C. Restructuring Architectural Theory.Evanston,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刊于《温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图表和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