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萧百兴]催生“历史地理建筑学”:呼唤地域研究及其实践的文化总体性
——以泰顺、石碇等地的考察、实践经验为例
  作者:萧百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7 | 点击数:18602
 

  (四)为社会权力所穿透的欲望地域

  空间即是社会,反之亦然,任何地域特殊魅力的积累除了来自历史生活的象征挹注外,更与其当下社会权力的运作脱不了关系。这乃是因为,一个地域中的社会总不会是均质的,而是充满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及力量穿透、切割的痕迹。而这些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力量不仅构成了特定地域中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社会权力结构,同时也具现为一定的空间关系、空间权力结构,而这便相当程度决定了地域欲望的形构以及空间意义的可能指向,并左右了地域文化地景的构成。以1990年代至今的石碇小镇为例,其虽仍保留着一定传统头人社会的色彩,然而在面对北台因为全球化而扩张的情势下,却也饱受了现代化冲击,并开始有了一些新的移民移入,而这在在冲击着既有石碇社会对于石碇的整体想象,并影响了石碇整体风貌的转变。

  这乃是因为,在既往石碇社会中所曾经积累出来的集体记忆,虽深深地积累了居民的心灵空间,然而其在面对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现代挑战时,却往往受限于来自现代化进步意识形态的制约,不仅不受重视,有时甚至还被打上了落伍的印记。于是乎,1990年代的石碇虽仍处于以头人为主的传统社会关系之中,因为现代化而移入的移民还属少数,但整体城乡聚落改造所奉行的却是以现代建筑为主的空间意识形态。换句话说,透过以经济为首的社会权力对于地方政治的穿透性切割,以高楼大厦为蓝本的现代化前景已日益成为石碇小镇主流的城镇欲望所在,并催动了一个原本纯朴具有诗意的地方在1990年代中期以降的快速变动。以至于现今的石碇再也不复1980年代末由画家林天瑞藉由彩笔所记录而下的传统风情[11]。

  尽管如此,这种特殊社会权力贯彻渗透下形成的现代化崭新地景仍是石碇地域文化地景的一环,而有必要予以掌握。毕竟文化地景之所谓“文化”,不是用以区分精英或凡俗,也不是用以评论高下,而是用以指涉每种不同地域地景作为空间文化形式所以形塑的具体内涵。事实上,对这类文化地景的掌握很重要,因为只有如此,空间专业者方能准确地看到催迫地域发展的力量结构以及其所将透过特殊论述而中介的主流欲望。藉之,空间专业者方有本钱介入地域意义竞逐的过程,并透过功能与象征的双重空间操弄,进行意义的撩拨与干预,以期待理想空间社会的到来。

  三、文脉修补与地域振兴:从理论到规划、设计实践

  诚如上述,地域性乃是特殊历史社会语境的产物,其作为一种空间伪正文,总是在真实社会历时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意义,而具现为具有脉络特色的文化地景。而对其之掌握,将有助于吾人在贴近地域现实的前提下,提出具有创意的远景,并藉文脉修补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以启动地域的振兴。

  (一)地域的异质空间规划设计方法论:语境编织——功能重构、象征点化

  既往攸关于地域的规划设计,由于未能掌握到地域特性,因此在现代化或资本力量的催促下,大多只能采取功能主义式或主题式的规划设计方式,从而造成了地域地景日益平庸化的窘况。然而,纠结在历史社会中的任何地域,从地域性的角度视之,其实是深具魅力的。作为一处地域空间伪正文,其不仅具有一定的总体性,同时更将伸展为各种异质的空间文脉而展露出丰富的空间意义。因此,地域的规划设计其实应在深度掌握地域性的前提下,针对地域性藉由异质空间所铺展的文脉,藉由功能重构与象征点化的设计方法,进行语境的编织与修护,以便让地域重新成为意义丰饶的世界。以笔者近年在石碇小镇营造的经验来说[12-14],即是以深度掌握石碇地域性(“石碇性”)作为前提,而进行议题探讨与远景发想;并在深度愿景指导下,以修复为纲,强调针对石碇地域的文化地景进行“语境编织”,而其具体的手法主要有功能重构与象征点化两个面向,符合了Roland Barthes关于建筑乃是一种同时涉及了功能与象征的双向运动的看法。

  1.异质空间的语境编织与地志呈显

  修复并非只是一种单纯讲究模仿式的复古(亦即不见得一定是古迹保存界惯常奉行的“修旧如旧”原则),而是对所谓地方看不见之意义脉络的深度掌握及创造性介入,亦即对当地所谓“文化地景”作为“异质空间”在新的历史社会时势下所将具有的“深度语境”编织,期待能透过规划设计的积极参与在未来形构出一种具有地方整体性文化魅力的愿景,并化为具体的“地志想象”。以笔者所曾主导参与的石碇地方营造而言,规划团队除了指陈出石碇在未来时势下可扮演“周休二日等假期中寻找位置、与文山地区既联合又竞争的边陲小镇”的角色,在氤氲流动中具有永恒光影呈显而出的诗意魅力,将有机会成为一处“台北东南近郊充满精灵遐想的真情后花园”外,更将此愿景从游赏品味的角度落实为一幅以溪、街不同区域为分类所构成的“真情地志”。 

  2.动员构筑等“营造”以重构功能、点化象征

  地域的远景在深度掌握地域性的前提下既然藉由地志规划而予以呈显,则有必要进一步藉由构筑等营造之方式动员,以重构功能、点化象征。先就前者来说,功能的重构指涉的是一种对于深度空间功能的重新安排,俾以藉之而突显崭新的空间社会象征;另一方面,象征点化则意味了对于空间形式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的挪移转化,透过符号的转喻、换喻等手法以呼应崭新空间社会功能对于文化形式的整体欲求。必须指出的是,在此功能重构与象征点化的双重操作过程中,所谓的形体、语汇、构筑、设备等操作主要被视为一种动员以整体达成功能性或象征性效果的手法。其虽可被视为一种种手法,但却不是独立而任意的,亦即不是所谓创作者英雄式唯心游戏的工具,而系为了重构功能或点化象征,俾以展现地域所在空间的深度意义而存在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上一条: ·[郑杭生 陆益龙]把握交融趋势,推进学科发展
下一条: ·[韩雷]文艺民俗学的困境及出路
   相关链接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
·[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周雨童]诗意空间·地域色彩·传承发展
·[王祥 孙剑艺]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蔡磊]自我与他者:新媒体中武汉女人地域性格的呈现
·[李晓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王丽清]论安徒生童话中景物描写的意义
·[孙正国]神话资源的雕塑呈现与公共空间化研究·[岗措]藏族传统节日的地域性特点
·[张举文]从刘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象看民俗认同的地域性和传承性·【讲座预告】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累积性、地域性(北大,2018年4月13日周五15:00)
·[程瑶]地域性与传说的当代传承·[张皋鹏]羌族妇女传统服饰地域性差异研究
·[万建中]民俗志写作的缺陷与应有的追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