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是学术发展的重要策略,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为此,它要求解决这样几个主要问题:第一,要排除影响沟通与合作的非学术性障碍,如门户之见、宗派之争。第二,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鼓励和促进多样性的学术风格和多元的研究方法。第三,建立多种交流与合作机制,为各种形式的学科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和机会。第四,要正确对待学科边界,鼓励学科间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借鉴、相互融会贯通。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将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学科如能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理论自觉,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交融与合作,不断推进自主理论创新,提升学科理论水平,就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理论,就会提高自己在世界学术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0.
[2]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2.
[3]钟敬文。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C] //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73.
[4]钟敬文。总序: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C]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18.
[5]费孝通。开风气育人才[C] //费孝通。从实求知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9.
[6]郑杭生。改革开放30年: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 2009, (2): 10-18.
(本文刊于《温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