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葛兆光]中古的科学史、社会史、文化史,抑或是博物学史?
——读余欣博士《中古异相》
  作者:葛兆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3 | 点击数:9175
 


  一

  给余欣博士《中古异相》这本新著写评论,其实我很踌躇,因为觉得棘手。这本书相当复杂,第一,它引述的资料不仅有很多传世古文献,更有敦煌、吐鲁番、黑水城甚至更早的简帛文献,这是余欣的专门领域,却不是我所熟悉的范围;第二,这本书讨论的空间,不止在传统汉族中国,而且旁涉边陲异族甚至西域或东洋,需要懂得更多的文献、语言和历史,我并无这样的知识储备;第三,这本书研究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史研究领域常见的古代政治、宗教、经济、思想,而是相对研究较少的博物数术之类,从写本到占卜,从人形到药物,从土贡到七宝,繁多而且博杂,让人很难把握;特别是第四,它进入问题的途径和叙述的方式,很难用惯常的学术门类去命名,它是物质文化史?是科学技术史?是知识社会史?或许,它什么都是,或许什么都不是。所以,我始终觉得,由余欣的博士导师荣新江教授来写评论,或许更合适,但是,拗不过余欣的固执,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当然,我之所以答应写这篇评论,也是因为,它刚好和我多年来一直关注“博物之学”有关,或许我可以顺便表述一下我对“中古博物学史”的一些看法。

  在《导论》中,余欣说“博物之学亦为中国学术本源之一端,同为建构古代中国的知识与信仰世界的基底性要素”,所以,他希望消弥现代学科之间的界限,重新建立方术—博物、宗教社会史—知识社会史—中外关系史相融合的研究范式,用一句话说,就是重建“中古东亚博物学”。这个理想非常远大,那么,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什么是中古时代的“博物之学”?

  二

  十几年前我曾经说,自从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时代以来,在古代中国知识世界中,有三类学问和技术很重要。一类是与“天”有关的方术,如天文历算、占星望气、式法选择、龟卜筮占、风角五音,也就是通过星辰运行的位置、星辰的色泽变化、云气的形状、云气的色彩、天地的对应关系、时令月日的活动安排、自然界各种声音中的细微徵兆等等,来判断吉凶前景。曾侯乙墓棺椁漆箱的青龙白虎二十八宿图、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各种《日书》以及马王堆帛书《五星占》,可能就反映了这一类方术的内容;一类是与“地”有关的方术,如形法等,这类知识除了地理意味之外,常常兼有本草、博物、志怪,甚至趋吉避凶的意义,仿佛后世的《五岳真形图》、《白泽精怪图》一样,古代传说中所谓“多识草木鱼虫之名”、“辩方物地形物宜”之外,也兼有识鬼神奸宄以避灾祸的意义,《禹贡》对大地的描述,《山海经》对世界的想象,以及传说中“铸鼎象物”的故事,就可以反映这一类技术的意义。还有一类是与“人”有关的方术,包括占梦、招魂、厌劾、服食、房中、导引、药物等等。《楚辞》中的《召魂》、《远游》、出土文物中的“行气玉佩”、战国时代曾侯乙墓中所绘的“羽人”、《庄子》中关于古代导引之术的记载,以及近年来考古发现的简帛古医药文献等等,大致反映的就是这些内容。

  这些在后世先被称作“方技数术”、后被当作“奇技淫巧”,最终被判定为“迷信巫术”的东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却可能是正经的“学问”,既是知识人的文化,也是文化人的知识。以《左传》为例,宣公三年中说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就是一种让民众懂得趋吉避邪的博物知识,而昭公十七年说的“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也是一种观察天象以知吉凶的博物知识,而昭公二十九年说的“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更说明“博物”曾经是一种官方的、神圣的、合法的制度性知识。就是始终强调“德”和“仁”的孔子,也曾被人视为博学多闻,他能够看破各种物怪如穿井得坟羊,也能够识别殊方异物如肃慎之矢。近年新资料上博藏楚竹书中的《鲁邦大旱》也记载,当遭遇大旱的时候,鲁哀公曾向孔子要求祈雨,可见儒者原本是懂得解决水旱之厄的,这样我们才意识到,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有求雨之记载,本是儒家士人之传统兼故伎。而司马谈《六家要旨》说,儒家“博而寡要”,所谓“博”就是儒家“以六艺为法”,所谓“六艺”,一是礼、乐、射、御、书、数、一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无论哪一种,都是需要很多知识的。只是在“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孔子等儒家学者,越来越倾向于社会关怀,把知识重心往道德伦理政治的方向倾斜而已。马王堆帛书《要》篇中说,孔子自己也承认“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为什么他与史巫同途?据孔子解释,巫是“赞而不达于数”,史是“数而不达于德”,而他“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同样在前面提到的《鲁邦大旱》中,他也不和鲁哀公直接讲雩祭祈祷的事情,而是借机教育国君,说了一番道理,“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不过,可以补充说明的是,马王堆帛书中的《刑德》一篇表明,“刑”与“德”在早期也和天象占筮之术相关。

  正因为如此,《庄子·田子方》里面才会说,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屡者知地形”,而章太炎《国故论衡》中才会说,古代广义的“儒”就是术士,不仅知天文、识旱潦,而且知天文占候,还会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来教人。至于“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的,那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儒家知识人。尽管汉代以后,中国知识人特别是儒家学者,在思想上渐渐聚焦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论述上倾向人文精神和理性主义,使这些具体知识和技术在儒家的解释中渐渐被哲理化,所以,这些有关天地人的知识才在上层文人中渐渐边缘化,并渐渐在中古中国分化出若干枝系,或者成为谶纬之学,即将具体的天文地理知识提升,攀附经典中的意义;或者成为注释训诂之学,即将这些草木鸟兽鱼虫之名,文本化为经典的附庸;或者产生出《博物志》这种著作,把这种本来合理的知识,渐渐转型为炫博、记异、志怪。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年12月01日 10 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幼民]陕北的革命传说
下一条: ·[葛兆光]佛藏的结集、流传和汉译
   相关链接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彭伟文]“脱序”与重构:中国民间结社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彭伟文:《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梁爽]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社会身份的建构
·[李俊领]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张振犁]从中原龙神话看“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史价值
·[王文超]科学史与民俗文化:艾伯华早期汉学研究述略(1927-1937)·[陈鹏程]明清小说中重阳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研相长七书”出版·[罗士泂]物的社会生命:徽墨的社会史研究
·赵世瑜:不止“大槐树”,也说说“小历史与大历史”·[常建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
·[董晓萍]钟敬文留日研究:东方文化史与民俗学·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
·[乌丙安]评《中国民俗学发展史》·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
·[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彭伟文]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