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柳叶]悲情拉花
  作者:柳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3 | 点击数:10816
 


  一

  “井陉拉花”是河北省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南正村是“井陉拉花”的发源地,最近笔者到那里进行了采访。

  问起“拉花”名字的由来,当地百姓说法不一。有的说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石头村有个叫拉花的姑娘,看上本村的小伙儿,可附近有个山大王把她抢去做压寨夫人;村里人为救拉花自编舞蹈,假装上山祈雨,趁机杀死了山大王,救回拉花,使一对年轻人终成眷属,从此这个自编的舞蹈就叫拉花。还有人说是当地一位举人从洛阳移回牡丹花,从此这富贵之花在井陉落户;为纪念此事,人们编出拉花舞蹈。更为普遍的说法是,拉花是“拉荒”的谐音。井陉地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年战乱频仍;加之土薄地瘠,旱涝无常,人们背井离乡,逃荒在外,历代不绝。苦难的生活产生了苦难的艺术。

  逃荒能逃出优美的民间歌舞,逃出一种享誉海内外的文化艺术,真令人不可想象!如此看来,“井陉拉花”与“凤阳花鼓”身世相仿,异曲同工。

  井陉拉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约滥觞于宋元,盛行于明清。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和生活的土壤。井陉地处山区,素有“开门见山,走路爬坡”的说法。井陉县名得自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陉,山脉之断口,这里是晋冀交界之地,是河北中心地带通往山西、陕西的必经之路;近代铁路肇兴,这里修建了石太线。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惨烈的战役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韩信背水之战,下井陉击赵,以两万兵力迎战20万人马,此为必经之路。唐代郭子仪率兵平定安史之乱,也是经过这个地方直捣敌后。北宋年间为了保卫大宋江山,众多大将死守这座古城,血战到底。晚清庚子之乱, 大同总兵刘光才率兵在东天门抗击八国联军,打了一次少有的大胜仗。直到抗日战争,这里是著名的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路军在敌后重创日军的百团大战的主战场。新中国建立后,井陉人民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古老的驿路上再也没有战马的嘶鸣。但秦皇古道上深深的车辙记录下了岁月的沧桑,一代代一辈辈的井陉人承受了数不清的战乱之苦,这一切记载在史书里,也体现在民间艺术中。“拉花”就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特殊氛围环境中产生的。

  井陉人拖家带口结伴逃亡时,要艰难地爬山越坡,互相拉拽搀扶,不时要掂掂肩上的包袱,这就形成了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为主要舞蹈语汇的经典动作。平静安稳的生活对于当时逃难的人来说,想都不敢想,他们想着是怎样活下去,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冻毙。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悲怆的情怀感受,促成了“拉花”苍凉、压抑的艺术风格。难怪很多人把井陉拉花称之为“悲情拉花”。笔者看到的拉花艺术,确实悲情,但更有一种悲壮之美。舞蹈外在的步伐和节奏,体现了井陉人民坚韧的性格。而舞蹈淳朴刚韧的内涵,则展现了井陉人民优秀的心理素质。演员端庄的体态、舒展的舞姿、朴实的个性,洋溢着井陉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拉花,就是井陉人民顽强生命力最真实的写照。

  二

  井陉拉花的音乐节奏鲜明,韵味无穷,乍听起来带有点宫廷味。但不全是;它和地方民俗小调融合在一起,舒缓抒情,古朴典雅,深沉美妙,稳健庄重,可谓刚而不野,柔而不糜,华而不浮,悲而不泣。

  拉花表演的道具繁多:有伞、鞭、扇、弓等等,且各有寓意。如彩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花瓶象征平安美满,太平板象征着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着文治武功等等。

  传统拉花表现程式主要内容有“****同春”、 “卖绒线”、“盼五更”、“下关东”等。

  拉花表演主要动作是“拉”,其次是推、蹲、翻、拧、倾等,构成了它的表演特色。其一招一式、手眼身法步都有一定规范性。在动作上华而不浮,实而不僵,比别的舞蹈更富有魅力。例如“拨林上山”步体现了在山林遍野、山陡路滑的自然环境中行进的艰难姿态。“下扇”则反映了逃荒路上男女之间眉目传情相携扶的情景。拉花的表演性极具张力, 从而使其淳朴性独具魅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覃乃昌]《嘹歌》: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
下一条: ·[冯百跃]傣族的“泼水节”与象脚鼓舞
   相关链接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菅丰 雷婷]民俗学艺术论题的转向
·[波丘斯]回归技术:民俗艺术的诠释维度·[潘福欣 刘英男 王祎 赵晓娟]井陉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状况调查
·[黄龙光]民俗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民俗志书写·[萧放]庙会文化是乡村振兴有效途径
·[程波涛]论祝寿图像中民俗与文化的共生现象·[程波涛]文士阶层祝寿绘画的主要类型与表达范式
·长岗龙母文化研讨会在井陉县举行·[朱冠楠]民俗艺术的现代性遭遇
·[罗晓欢]以墓葬建筑及其雕刻为中心的四川清代民俗信仰研究·历经30年编撰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付梓
·[杭海]中国纹样的西方读解·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亮相美国史密森民俗节
·专题║ 寻访剪纸,寻访民间·[陆斯嘉]奚小琴:“剪”不断的回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