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
  作者:毛巧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9 | 点击数:11577
 

 

·书摘·

  序言

  《文艺民俗学文库》在华东师范大学985社科规划<汉语与中国文化国际推广子项目资助下面世了。

  文艺民俗学,英文名Folklore in Literature,是经过学界众多专家权威认可的一门中文类新学科。1987年列入林骧华、朱立元等主编的《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1999年该条目被收入新版《辞海》。

  本文库选择“文艺民俗学”作为研究领域,是为了能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用现代意识、多元化文化眼光、交叉学科理念,对一国固有文艺和本土文化的关系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学理及应用的研究,从而认清文化多元化语境下中国文艺的本色,以便进一步更扎实和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多元文化的发现和传承是当代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文化的多元化是指各民族大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依旧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精神特质,并在全球化中汲取营养,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包括文艺的发展,从来都是依附在该国家和民族固有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不同的文艺总是有相对应的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基础。由此而言,文艺是文化的产物和结晶,文艺本身也是多元文化的显现与展演。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就是适应了包括中国文艺在内的这一全球多元文化传播的需求。

  民俗作为传承性生活方式,是一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层,也是多元文化中特定民族的精神基因。它是一国文学艺术形成的基石,奠定和规范着一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流向。

      ……

  后记

  我从博士期间就关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本课题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的延伸,虽然对该课题的研究告一段落,但感到对20世纪下半叶民间文学的了解才刚刚开始,并越来越感觉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对民间文学学术史、思想史的兴趣。“研究思想史首先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深邃的思想者”,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能力有限,书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只好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书中观点和思想我虽意犹未尽,但不想借后记杀个“回马枪”,没有讲完的只能留待以后再做详细考究。至于研究过程中的苦衷,讲出来唯恐被人斥为“无病呻吟”。本书的写作和修改历时近三年,三年来几经搁笔,个中滋味,的确难以与外人道。因此,在后记中不“呻吟”也罢。

      ……

  由于其写作言词和形式上的历史性和情境性,使得研究者割裂了它的历史沿袭性,将其视为另类,笔者用“新”来概括。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钟敬文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具有一定的学科意识。他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介入这个领域,最初主要采集、记录民间歌谣等,同时开始探索和谈论,用文学的眼光进行思考和评论。之后,他迎来了学术生命中的高潮,特别是到日本留学后,他开始接受日本以及欧洲民间文学的学术思想,视野逐步开阔,尤其是受到西村真次教授的影响,接受了人类学和传播学派的思想,他对民间文学的研究突破了纯文学的视角。就在这个时期,他意识到民间文学研究的独特性,写作了他学术生涯中重要的篇章《民间文艺学的建设》①(以下简称《建设》)。对《建设》一文,几乎所有涉及钟敬文研究的文章都会提到,对其评价大致分为两类,即他个人学术的里程碑和民间文学学术研究的标识,以历史、客观的眼光来看,前者更符合历史事实。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情境,更不能从当前作者在中国民间文学领域的学术地位出发。这篇文章的写作时期为钟敬文在日本留学期间,也就是他的学养迅速扩展和充实的一个时期,尽管杭州时期从有组织的活动方面说,钟敬文实际已经身居国内民间文艺学的倡导地位,(《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自序》提到“杭州中国民俗学会,一时成了中国这方面新的学术中心”。)②具有“青年领导者的身份”。③但是他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影响却不能过于夸大。对这篇文章细读的学者非常多,笔者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其重新阅读。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特别强调一点,将民间文艺“作为一个对象,而创设一种独立的系统的科学之前从没有过”。

      ……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
下一条: ·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
·[袁瑾]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范金荣]悼念我的恩师张余
·[刘思诚]“十七年”时期关于鲁迅与民间文艺的整体研究·[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陶立璠]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识、相知·[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中村贵]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学问·“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