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刘丽川]论客家民间多神信仰及其文化源头
  作者:刘丽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2 | 点击数:25144
 
对天后的奉祀,也包括家里的大事小情,诸如升学求职、婚丧嫁娶等也都要向天后娘娘请示。在这点上,无论是台湾、香港,还是新加坡等海外华人地区亦都如此,妈祖已经成为人们全方位的保护神明了。
总之,客民信仰内容极为庞杂,信仰的心理又极为顽强、执着。
这种状况,应是封建宗法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诚如有学者所说,“人们日益按照宗法制度的格局和功能塑造着鬼神世界的面目”,“如此庞大的鬼神世界,从其体系、环节到代表人物竟然完全是现世官僚机器的翻版。”[3](p48~56)
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种鬼神体系同现世官僚机器毕竟有些不同:后者是欺压百姓的,而前者是保护民众的。求神不求官的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民众的情绪、蕴涵着善男信女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追求。
客家人在历史上由于饱尝战乱饥荒、颠沛流离之苦,而又感到孤独无援,因此凡能祈安、求福、修身养性的宗教及有保佑现世幸运、长寿、财富、平安、消灾解厄的民间诸神,客民不问神祗的性质如何,统统兼收并蓄,加以混合,融会贯通于自己的信仰生活中,从而将中国汉族社会多神信仰的特征表现得格外突出。
 
四、客家多神、杂神崇拜的文化源头
 
下面,笔者将力图从客家的多神、杂神崇拜去寻觅客家文化的源头。
民间的传统信仰,只是一个社会或社会集团深层文化结构这个大文化背景的某种折射。考察客家的文化,务必要与客民的历史相联系,溯流追源,才能认清其文化的本质所在。
笔者与张卫东在《论客家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士族制度与客家传统”一章中谈到,若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客家传统,就必须追溯东汉以降的世族制度以及“永嘉之乱”后大批北方士民避难长江流域那段历史,因为“这段历史的诸种重要因素,对后来客家人的社会心理特性和文化传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4](p108~109)。客家人的信仰传统,同样也与此紧密相关,因此,笔者认为本文仍有重申上述观点的必要。
众所周知,客家先民原居中原的黄河流域,当东晋“五胡乱华”及“八王作乱”之际,客家先民为逃避战乱、自然祸害等灾难,从北方中州南移,迁徙至长江流域和皖赣一带。这就是客民的第一次大迁徙。
大批中原汉族人相率南渡,他们在南方士族势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如安徽的长江以南及江浙的部分地区设立了侨州、侨郡、侨县。由于北方士族的大量迁入,使得当时贫困落后的长江流域很快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区,建康、江陵先后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而北方士族聚集的会嵇和南方士族聚集的吴郡、吴兴,成为江南最富庶发达的地区,号为“三吴”。
这一时期(从东晋317年——唐879年共500多年),长江文化主要靠着南渡的北方士族空前兴旺起来。东晋、南朝是继汉开唐的桥梁与基础。东晋、南朝近300年间发展起来的文化,成为盛唐文化之雄厚基石,更成为客家文化之源。因为其间形成的文化传统,深深植根于客家先民及其传人之中,客家文化传统与那时的长江文化,确属一脉相承。明白了这一点,现今客民社会中的信仰传统,就能从中找到清楚的答案。
魏晋以至南朝,战争频繁,政治动乱,刑法苛峻。这不仅严重威胁到平民百姓,就是士大夫,也动辄触禁,因而士族群体消极避世的思想与日俱增,盛行谈玄理、说鬼神之风。这种风气对社会其他阶层影响至深,魏晋以降出现的一系列志怪小说,就是这种世风的表现。战乱和动荡,使得当时社会变成现实的地狱,“此世”令人越来越不足留恋,无论是士族,还是普通百姓,都渴求精神上的寄托与神力的庇护,这就为各种宗教活动和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晓根]拉祜族传统居室文化特点及其演变
下一条: ·[苏翠薇]拉祜族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初探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葛金华]太湖流域“白鱼传说”的叙事逻辑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程浩芯]民间信仰研究的文本进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