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阴”的手续极简单,只需家属将亡故亲人的姓名、年龄等告诉仙姑嬷,然后焚烧香火冥纸,仙姑嬷头伏案上,口念咒词,很快便进入一种催眠状态,当她身体一抖动,就说是亲人灵魂已附体,即可与之对话,一如其生前口吻。“放阴”的时间一般十数分钟,过长,仙姑嬷的灵魂据说就会回不了阳间。
而向“撮箕神”询问,则事先将筷子用红绳栓在撮箕下,在地上敷陈大米、谷糠、生粉一类的东西(求神需两个人,一人手拿撮箕的一边),这时撮箕会自己动起来,带动筷子、在米、糠或生粉上画出不同的符号。问完后,撮箕就慢慢停止不动了,整个过程颇具神秘色彩。因为大人、小孩都可以求神,所以这种活动在客地很有普遍性。
(5)“风水”信仰。客民对造坟、起屋的基址很是重视,他们认为坟场、房基地选择得好与坏,对自己及后代的开运、兴旺、发达直接相关。因此,一般人都很舍得出大价钱请风水先生郑重其事地勘测一番,选个“风水宝地”,慎择吉日,方可动土开工。
“风水先生”在客家民间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尽管依照风水先生的指示造坟建屋的,不见得就能交上好运,但人们仍然对其深信不疑。在客家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许多 某家阴宅选地如何富传奇色彩、后辈如何兴旺发达之类的传说。
三、各路神灵,为我所用
客民的信仰习俗虽然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行为,但这种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客民的生活、生产客观条件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的内容、形式也随之变化,神灵的功能也会随之调整,以适应客民信仰上的需要。
从以下各例可以看到,客家信仰习俗中,改造各路神仙为我所用的本事特别大。
客民家中遇有丧事,有钱人往往要延请僧人在家中或寺庙里为死者“做佛事”,以“超渡鬼魂”,做的时间有一夜、一日两夜、三日四夜、七日八夜不等。荐亡仪式多而复杂,有诸如“起坛”、“发关”、“把经”、“安更”、“安幡”、“接佛”、“上供”、“十王过堪”、“劝善歌”、“完忏”、“度孤”、“打莲池”、“缴钱”、“送神”、“偈子”、“算空亡”等,不一而足。
梅县客家把这种活动叫做“香花佛事”,而梅县现行的“香花”度亡之典,是兴宁何南凤将佛教度亡经典与客家风俗相结合,以后又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而成的。例如改造后的“香花”,加进了“铙䥽花”这一仪式。“铙䥽花”是客地的民间表演艺术节目,有上中下三段表演程序,共108种花样。
香港元朗河流域的辋井围,是个半农半渔的客家村庄,位于后海湾岬角的顶端,故而这一带很难打出淡水井。清初,“迁海复界”时的客家移民来此后,好不容易打出了一口淡水井(辋井),又建起了辋井围,并开垦了这片土地。水井成为村民的生活命脉。
为了感谢上天的恩赐,祈求保护这口淡水井,村民建起了合祀玄帝与关公的玄关二帝庙。这一带客民把玄关二帝视为保护淡水的神灵,对他们的强烈信仰,仅次于对主神观音的崇拜。
前文谈到的香港元朗大树下天后庙中的天后,移居到这一带的客家人把她奉为水神。原因在于,元朗河水流经此地,河中的淡水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保障。河边有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人们认为河水滋润了大树,是大树带来了淡水,故而在大树下建起了供奉水神的天后庙。天后,这位原本的海上神明,就这样被陆地上的客家人改造成了水利保护神[2](p638~686)。
深圳市龙岗区大鹏所城里的天后庙(是这一带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庙宇),天后除了主司海运平安,很有意思的是,本地客民还为她赋予了庇护产育的功能。殿堂左右两厢的“十二奶娘”等陪神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大鹏所城天后庙的陪神有7个男性:天后两旁的顺风耳、千里眼;左厢的转运星官;右厢的车公元帅、劝事、化事、戒事。而女性多达15个:左厢有6个奶娘与金花夫人、怀孕夫人、麻豆夫人;右厢6个奶娘。这12个奶娘及3位夫人替天后执行着保护妇女、孕妇、幼儿平安健康的任务。
过去,乡村没有妇科、儿科医生,防疫能力差,环境卫生不良,幼儿营养不足,妇女常遭疾病缠身,妇幼死亡率偏高。也许出于此种原因,当地居民就让仁慈的女身妈祖表现出她伟大的母爱,成为妇女、儿童的守护神,又为她配上众奶娘、众夫人助其一臂之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