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陈泳超]大槐树:凝聚力的民间符号
  作者: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9 | 点击数:7824
 

 


  根据民间传说整理,如今大槐树与老鹳窝已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图为反映大移民时代的壁画。

  “慎终追远”的观念意识,需要外化为更直观的形象符号,以便塑造民族的认同。大槐树正是这样的一种民间符号。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绵延数千年没有发生大的断裂,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这与埃及、印度等同样的文明古国相比,尤其突出,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内部超强的凝聚力和调适性。其内在原因之一,可以归结为“根祖情结”,“慎终追远”、“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集体心理。

  当然,这样的观念意识,也需要外化为更直观的形象符号,以便各时代、各阶层的人士,都可以简便地予以认同,甚至内化成接近本能的象征。比如黄帝、炎帝、孔子等民族始祖或文化英雄,就是这种象征符号的典型代表。不过,上述符号都是经过知识精英着力提倡、皇家宫廷权威钦定了的,尽管它们是上下同享的,毕竟早已成为了国家符号,其祭典历来也都由官方主持,其过于伟大的身份,与广大民众的情感还是有些距离的。

  民间同样会制造自己“根祖情结”的象征符号,虽然多数的影响力只限于比较狭小的地域,偶尔却也有覆盖广远的秀异分子,比如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合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洪洞县志·舆地志》

  在大槐树下有一段真实的迁民历史。根据正史文献以及方志、家乘、谱牒、地方碑文等民间文献综合考察,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自宋室南迁,止于清代中后期开发边疆,其中以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大约50年间为其高潮。因元末明初战乱以及不久之后的“靖难之役”,长江以北中原大地人口锐减,形成地广人稀之势。而山西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民风传统,未受到战乱的重大影响,人口众多。明政府制定“狭乡迁宽乡”的迁民政策,据现存资料可知,在50年内一共从山西迁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山西地区又以平阳府(今临汾市)迁民最多,迁民地址即在原洪洞县广济寺外大槐树下。据民国六年修撰的《洪洞县志·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合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这次迁民活动覆盖面极广,直接涉及到全国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共涉姓氏812个,包括汉、回、蒙古等多个民族。此后,随着移民后代的继续迁徙,目前包括港澳台在内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华人聚居区均有大槐树移民后裔。

  洪洞县历史上这么多次迁民,他们来自各个乡村,为什么都要以大槐树为纪念地呢?因为那是第一代迁民对故乡的最后一瞥。随着年代久远,移民后裔逐渐淡忘了具体的乡里村名,都把大槐树认作祖先的家乡。后来,很多不是洪洞县的山西迁民后裔,也都称自己是从大槐树出来的;甚至,很多因为各种原因不知祖籍或不便明言籍贯的人士,都会随口说是洪洞县大槐树下人……可见,大槐树已经成为了超越地域的同根共祖的象征符号,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在此有了最合适的对应。

  几百年来,迁民后裔们用各种方式虔诚地维系着这一象征符号,主要表现为——

  一、衍化出丰富的迁民传说以不断“重现”迁民情景。

  这些传说又可以分为两个部类:(一)关于洪洞大槐树的迁民传说。主要包括迁民历史的传说记忆,比如哄骗不愿迁民的人到槐树下集合,然后强行押解迁徙;迁民过程中形成了复形小脚趾的人种特点以及大小便喊“解手”(因为手被捆住了)之类的俗语等等。(二)移民外乡后的历史以及怀乡传说。比如传说牛姓从大槐树迁徙河南时,父亲将一口铁锅打破成三块,分给三个儿子,三子各生六个儿子,形成河南十八处牛姓,他们自称“打锅牛”等。

  二、以方志、家乘、谱牒、碑文等民间文献形式将迁民历史文字化。

  出于认祖归宗的信念,移民外乡之人很多都留下了各种文字记录,它们主要以家乘、谱牒、碑文的形式流传下来,各地方志也多有记载。经过洪洞县大槐树迁民遗址文物管理所多年的搜集征募,已经发现了120多个姓氏的相关文献,它们都认洪洞县为其祖先故乡,感念不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 2007年07月24日 15: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魏德毓]移风易俗与象征替代:明清宁化显应庙的祭礼之争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神图咒符与仪式象征
   相关链接
·[张歆]从移民书写到“我们”的歌·[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
·[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朱慧慧]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历史溯源与空间建构
·[明新胜]从我收集并编著《淅川移民与民俗文化》看新时期城乡建设中留住记忆留住历史的必要性·[吕慧敏]试论东北人的构成对二人转形成的影响
·[刘璐瑶]黑龙江地区秃尾巴老李传说的移民情结·[陈小妹]个案解读嬗变节庆背后的琼北村落文化
·[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曾祥委]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
·[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沃尔夫冈·卡舒巴]都市的认同感——浴火重生的城市文化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徐晓青 刘德增] 胶东半岛上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集体记忆
·赵世瑜:不止“大槐树”,也说说“小历史与大历史”·[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王京]1917年柳田国男的中国大陆之旅及其影响·[刘东旭]中间人——东莞彝族工头及其社会功能
·[周大鸣]从地域社会到移民社会的转变·[区锦联]土改移民、村庄边界与融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