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下男女平等的观念改变了妇女的地位,妇女翻身做了主人,她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傈僳族地区,各地傈僳族妇女抓住机遇,创业开拓,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
云南泸水县今称杆乡马普拉底傈僳族寨子位于高黎贡山山区,由于历史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较落后,加上过去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影响,集体夜宿的“公房制”不仅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而且还成为早婚早恋的温床,影响青年人的身心健康,1986年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根据傈僳人能歌善舞的特点,由该村妇女组长出面将村中12岁以上的青少年组织起来,吸引他(她)们参加,开展跳琵琶舞、口弦舞、唱山歌、民谣等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他(她)们讲述公房制的危害,分清民族优良传统及陈规陋习的界线。同时积极宣传《婚姻法》,使寨中青年人改变了结婚不办登记手续及早婚早恋、盲目生育的情况。(注:杨宏:《带头破旧的波莱妞》,载《中国青年报》1986年5月22日。)
分布在武定县大山深处的傈僳族村寨,生存条件艰苦,属于贫困山区。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当地已有傈僳族妇女离开家乡,先到昆明、楚雄等地学习烹饪技术,返乡后,在村中开办餐饮业,由于服务周到,生意兴隆,成为当地妇女勤劳致富的典型,由此带动一大批妇女从事多种经营,改变了当地贫困的旧貌,并树立起扶贫济困的一代新风。(注:李绍德:《傈僳山寨的金凤凰》,载《楚雄报》1999年4月20日。)
近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傈僳族地区已出现有傈僳族妇女兴办的私营企业。如20世纪90年代泸水县大兴地乡有当地傈僳族妇女开办的服装加工店,自己设计制作的服装款式新颖,制作质量精细,价格合理。在商品经济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仍然深得用户喜爱,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由此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妇女从事此项行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注:丰林祥:《傈僳女能人的风采》,载《云南民族报》1998年2月7日。)另外,福贡县原来的民族服装厂多年来一直经营不善,效益低下,濒临破产。1989年由一位傈僳族妇女担任该厂服装设计师兼厂长后,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彻底扭转了亏损局面,其设计和生产的服饰等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打入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市场。(注:普建益:《峡谷风流——记福贡县傈僳族女服装设计师恰路海》,载《云南日报》第3版,1993年11月16日。)
近些年,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福贡县傈僳族妇女逐渐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一些学会缝纫的妇女在县城街头摆摊揽活,以增加收入。在六库城郊的排路坝,全村农户分工联营开展卖猪、屠宰、销售一条龙服务。他们以热情、周到服务占领了市场。不少傈僳族妇女手拿计算器在摆摊卖肉。20世纪90年代以来,位于泸水县最西北端的中国西南边陲重镇片马口岸,搞边贸的各种大小摊点、商号内,不少傈僳族女商人在经营百货、农副土特产品、日用百货、木材、珠宝等,以她们辛勤的劳动推动着边境贸易的发展……。
建国以来,全省各地的不少傈僳族妇女在省、地、州、县、乡各级部门担任国家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在各级各类学校里,不少傈僳族妇女、儿童在接受教育,在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里,她们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风貌,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在怒江州一些集市,傈僳人将装满山货的背箩排成行堆放在街子上,但见不到卖主。如果有人去翻看山货,才会有人出来售货。原来他们害羞,躲在远处等待顾客。进入80年代以后,一些初涉市场的傈僳人仍对这个新的环境显得手足无措。在街天,有的人背着要卖的货在市场上转来转去,知道内情的人拍他们的肩膀,他们就会放下背箩让客人挑选。他们不会夸奖自己的产品好,也不会讨价还价,只是无声地让顾客挑选。现在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
傈僳人好客的礼仪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原先他们在开饭馆时沿袭古风,尽量添菜盛饭给客人吃,不管吃了几碗,仍按一碗收钱。见到了熟人更是不好意思收钱,生意全做亏了。初涉市场时,他们付出了学费、代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傈僳人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商海大潮中,经过一番磨炼、学习,现在他们大多数人已善于精打细算、理财经营了。(注:刘远达:《初涉市场的傈僳人》, 载《云南日报》第3版,1993年12月21日。)
1992年,片马口岸被列为省级开放边贸口岸。片马电站等十几项配套设施相继动工,在有关部门组织下,一大批傈僳族农民打破了不愿出远门打工的乡土意识,在改革大潮冲击下,背上行装来到片马口岸做临时工。他们在此学会了泥、木、石工等手艺。每年还挣到一笔高于在家乡搞农业的收入。近些年,在外打工的怒江傈僳族已达3000~4000余人。(注:王嘉相:《破除乡土意识开创新生活,千余傈僳族农民赴片马打工》,载《云南日报》1993年2月9日。)他们的外出给家乡带回了新的信息,也改变了守乡土、守火塘的旧观念,走上脱贫之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