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蔡华 张可佳]民族学视野下的义诺彝族“吉觉”仪式
  作者:蔡华 张可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13 | 点击数:13653
 

  (三)下场:收尾阶段

  毕摩念诵几段经文,一是有关神人支格阿龙的经,接着念诵“从此主人家,反咒去的鬼怪不复返……”,在场的人一起吼“平安”。

  之后,折杆断鬼、断颈线,以示与鬼怪断绝关系。

  此后,将“草鬼把茨柒”送到村外通往“德布洛莫(鬼山)”的路边树权上,以示将各种祸祟、鬼怪、疾病驱逐回鬼域。

  毕摩班师,收“鹫毕十二神枝”。

  仪式的最后,毕摩还要念经送请来帮忙做仪式的众神灵,“高高的松树,回到该长的地方去,大河三百六十岁,回到该淌的地方去……”。

  整场仪式从下午两点进行到六点左右。

  二、“吉觉”仪式的信仰特征——鬼与神灵信仰

  宗教现象的核心是宗教意识。宗教意识在整个宗教信仰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宗教意识伴生着宗教感情,二者共同决定着宗教行为,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之于外。“吉觉”仪式作为宗教行为的一种,是彝族宗教意识和宗教感情的外化。在美姑,“吉觉”仪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宗教节日。之所以如此兴盛,除了毕摩文化的长期熏陶外,还有三大原因:其一是鬼怪“转嫁”的观念,某一家人做了仪式,鬼怪被赶出家门,但是不会消失,而是跑到没有做仪式的家庭去作祟,因此,每年亲戚或者邻居都会相约在同一时间做仪式。其二是立秋之际,万事万物都开始回落或走下坡,各种不好或反面的东西开始降临,“吉觉”就是为了扭转这个趋势,使万事万物都朝有利自己的方向走。其三是据彝族传统观念,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会犯下大大小小的口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又在不停地索取自然,这些都是债,需要偿还,如果不偿还,就会有鬼怪作祟,使全家人不得安宁。总结起来,就是“反、防、咒、转、还”这几大要点,从“反的、防的、咒的、转的及还的”对象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扑朔迷离的“鬼神世界”正是“吉觉”仪式所蕴含的信仰特征。

  在凉山义诺彝族信仰中,鬼神崇拜极为普遍。鬼怪类统称为“略茨哈嫫”,泛指一切妖魔鬼怪、邪孽恶兆、魑魅魍魉。这些鬼怪相传是由会飞的吃人魔王阿史索巴统领,聚居在名为“德布洛莫”之地。“德布洛莫”并非只是虚幻的鬼世界,在现实中有其对应地点。据有关资料,该地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甘洛、越西、峨边、美姑四县相接的深山密林中。因此,在义诺地区举行的宗教仪式中,掷鬼咒鬼皆朝此方向。在凉山义诺彝区,“鬼”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鬼”的种类极其繁多,既包括了诸多自然界的鬼怪,如山鬼、水鬼、树精,也包括了非正常死亡的人变成的鬼。在义诺彝族的传统观念里,人死后的属性不定,可能会成为神灵,也可能会成为作祟鬼怪。这一方面取决于人死亡的性质,然而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娜格”的归属。如果不及时将它招附于灵位上并进行安灵仪式,它就会被其他的鬼怪所诱导而成为作祟鬼怪。此外,还包括了由相互诅咒、盟誓等语言而产生的鬼怪,这正是“吉觉”仪式所遣返的一类。其次,鬼不仅包括自然鬼怪、人死后魂灵所变之鬼怪、咒言之鬼怪,还包括长寿之人。彝族群众认为,活的太久不一定是件好事,反而会让其他人早死,到了一定的年龄后正常死亡是为了让后人生者活得更好。再次,鬼作祟乃是一切病症和死亡、灾难的首要原因,因而几乎每一种病症都有一种鬼名与之对应。而鬼作祟于人并非仅仅因为鬼想害人。据当地彝族群众讲,鬼要喜欢某人,才会到某家去,或依附于某人,但它本身并不知会给人带来灾难病痛。因此,在宗教仪式中,除了以咒鬼、送鬼为主线外,还会哄鬼、娱鬼;此外,鬼很贪吃,如果主人家吃饭时,鬼来分食,则会导致主人生病。因此,在仪式中的食饭环节,毕摩就会念诵《防同食经》,以防鬼同食致祸于人。

  在义诺彝区,神灵世界统称为“木尔木色”,包括吴天神、大地之神、毕摩护法神、伴生神和家神五类,具有极大的神通。吴天神居住于天上,而大地之神充斥在整个世间,大山大河必然有神灵主宰。伴生神乃是每个人生而附来的神灵,主宰着个体命运。毕摩护法神是进行仪式时必前来护佑和助法的神灵,家神则是保护家庭成员和住宅安康的神灵。彝族民间所传述的神灵,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混融性,即神灵性情不定,可以说“神即鬼、鬼即神”,既可护佑人,也会致祸于人。如方位恶神“勒克特比”,其名就以“恶”命名。如果人们在其出现的时间及方位与其冲撞,必定有灾难。家神通常是附着在某一器物之上,如随意移动器物可能会为家庭带来灾难。因此,仪式开始时我们既能看到请神助法,仪式结束时也能看到送神。

  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中,大至吴天宇宙,小至微尘颗粒,都有鬼神存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水火、飞禽走兽,都由其主宰,人类更是摆脱不了鬼神的控制。这些性情不定、游离不定的鬼神,主宰着世间的一切是非福祸。这正是季节性平安仪式“吉觉”的信仰内核。在个人无法把握的鬼神存在的世界中,需要借助仪式行为去祈福禳灾、治病祛邪。义诺彝族将其特定的“鬼神观”融入了仪式程式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在“吉觉”仪式中看到鲜活生动的咒鬼、赶鬼、请神、送神等场景。人们相信通过这种巫术手段,可以控制甚至利用鬼神,达到祈福禳灾、幸福安康的目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学网 2010-09-15 09:32:5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薛羽]邂逅神田古本祭
下一条: ·[陈巴黎]北京东岳庙香会综述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