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穆天子传》最后的几句诗,“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天子大命,而不可称顾,世民之恩,流涕口陨。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的“嘉命不迁”与屈原《桔颂》中的“受命不迁”,都是“矢志不移”的意思。我们如果把这段歌词翻译成白话诗,大意是:“我们尊贵的天子,是天帝的子孙,天帝把他降临我们这个地方,就要受嘉命而不迁,要以国事为重,不宜四处游乐,因为万民对天子的恩泽、都感激涕零,万民都为之吹笙鼓簧,欢欣鼓舞,万民的希望都寄托在天子的身上啊”。故事的内涵,很像是对周穆王的歌功颂德,也像是对天子冶游过多,荒废朝政的规劝。
9、中国上古史的各个时期都有西王母的故事。如黄帝与西王母会于王屋(见《抱朴子》);黄帝登昆仑,立台于沃人国北西王母之山(见《轩辕黄帝传》);帝尧西见西王母(见《贾谊新书》),稷为尧使,西见王母(见《焦氏易林》);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见《淮南子》);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见《竹书纪年》);禹、益见西王母(见《论衡别通篇》);禹学于西王母(见《荀子》);殷帝大戊使王孟采药于西王母(《御览》引《括地图》)等。似说明中国的西北部很可能有一个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游牧部落,他们世世代代与中国保存着良好的关系。今天,西北地区的泸沽湖畔,还存在有一个以“阿夏婚”为特征的母系氏族部落,不知吸引了多少中外游人的关注?将今比古,也许中国的古帝都喜欢去拜访西王母这个奇特的女儿国,倒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呢!
因为怀疑汲冢书为伪书,过去老把《穆天子传》排在《山海经》的后面,有些学者便运用逻辑推理,推断出先有虎齿豹尾、形象丑陋的西王母,然后才演化出了美女型的西王母,现在看来,很可能推断错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故事,记述的是周穆王西巡时所遇到的是游牧民族中一位善歌的女酋长的过程,这位女酋长除了会唱歌以外,并无半点神迹仙气,因此,她是人而不是神。根据“异类不比”的研究法则,把它与神话混淆到一起去研究,是欠妥当的。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西王母神话
研究一切神话资料,分清它的原生性与次生性,分清它的地域性和时序性是完全必要的。若不如此区分,研究起来就会出现“凤凰当作山鸡卖”或“错把山鸡当凤凰”等混淆情况。还会出现“儿子变父亲、父亲变孙子”等时序颠倒的情况。
较早的西王母神话,大多集中在《山海经》里。
《大荒西经》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皆有。又云:“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穎、一名少穎、一名青鸟。”
《西次三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又云:“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海内北经》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
根据《山海经》的信息资料分析,西王母传说大致有这么一些特点:
1、《山海经》的资料出处较早,应属于原生性的信息资料。
2、西王母长着老虎的牙齿,身后拖着一条豹子的尾巴。还善于长啸。她住的地方,水是弱水,山是火山,都是凡人难以居住的地方。她还有三只神鸟为她取食,她当然神而不是人,是名符其实的神话。
3、《山海经》里的西王母,都出现在《大荒西经》、《西次三经》、《海内北经》等与西北有关的篇章中。关于西王母的居处有:居于函山(酉阳杂俎);伊水又东北径伏流岭东,岭上有昆仑祠,民犹祈焉(不经、伊水);陆浑县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水经、伊水);七谷水出女儿山之南七溪山,上有西王母祠(水经、伊水)。《山海经》对西王母居住地的描述有:昆仑、流沙、西海、赤水、黑水、炎火之山……也很像中国西北地区的风貌。因此,它应该是中国大西北地区的神话。
4、《山海经》对西王母形象的描述有:虎齿、豹尾、善啸……这应是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崇拜虎豹之类猛兽的反映。因此,它应是西北游牧民族中流行的神话。
5、古代的民族多崇拜图腾神(“图腾”﹙TOTEM或Ototeman是美洲印第安语,印第安人往往把某种自然物或动植物视为“图腾”,有“亲属”或“标记”等等含义,这种现象,在原始民族中相当普遍,因此,文化人类学家便把“图腾”一词借用于与此类似的文化现象)。
因此,虎齿豹尾的西王母形象,很有可能是中国西北游牧民族图腾神的形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佛教在线 2008年10月24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