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集英社1994年版《年画·三国志》
“英雄梦”与“叙事平台”
说不尽的三国题材,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一个“叙事平台”。在这个“叙事平台”之上,可以展现的是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的“英雄梦”。
在这个“英雄梦”之中,机遇、兄弟、友情、权谋、霸业、忠诚度等等,都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不仅仅属于三国时代,只不过,三国时代将这些“关键词”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是,后代的人,将三国时代的人和事“经典化”,将三国故事转化为我们的“集体记忆”,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你是中国人,能不知道三国故事吗?哪怕你没有读过《三国演义》,能不知道“关二哥”吗?三国故事,似乎成了我们“民族认同”的一个指标。
当然,每一个时代所流传的三国故事不一定都完全一致。如果完全一致,就用不着出现那么多的“改编本”了。面对同样的题材,不同时代或不同阶层的人会有不尽相同的“看点”,不同的“看点”源于不同的时代境遇。比如,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元曲选外编》收录了《博望烧屯》,在这本元杂剧中,底层的人用很“草根”的眼光去看三国故事,他们喜欢强调刘备的“孤穷”本色,强调孔明的“村夫”身份,毕竟,他们也是“孤穷”的,他们也是“村夫”,刘备、孔明一下子跟他们的距离拉得很近,他们觉得这样来看待刘备、孔明特别有亲近感。可在电影《赤壁》中,孔明在兵荒马乱之际,他先是卧在草丛里,然后,待兵马呼啸而过,才站了起来。这样的“亮相”,倒是将“卧龙”这个绰号做了隐喻化的电影处理。电影中的诸葛亮是“卧龙”而不是“村夫”。或许,生活在21世纪的导演,如果再来强调孔明的“村夫”身份,这在乡村逐步走向城镇化的时代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三国故事是一个“叙事平台”,这意味着不同时代的人可以在此“平台”上借三国时代的人物来“演绎”自己当下的一些人生体验与历史反思。毕竟,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英雄梦”。三国故事盛传不衰,其奥妙就在这里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大洋新闻-信息时报 2008-07-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