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董上德]三国英雄的世界:史家叙事与民间叙事
  作者:董上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5 | 点击数:13472
 

毛评本《三国演义》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影

 

  史家叙事与民间叙事

  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战鼓声声、浓云密布,人在呐喊、马在嘶鸣,又少不了运筹帷幄、虚与委蛇、觥筹交错,这一切构成了三国英雄的世界。

  三国,是一个出英雄的时代,也是出故事的时代。刘关张、诸葛亮、赵子龙,孙权、周瑜、鲁肃、曹操、孔融、杨修等等,难以尽数的名字,连带着徐州、许都、赤壁等地名,这些人名和地名都带着风尘,卷着战云,进入了历史,也登上了舞台;在士大夫的言谈中,在渔父樵夫的闲聊里,这些人名和地名一再出现,成了永远谈论不休的话题。而说书、平话、杂剧、传奇、京剧、说唱,乃至于今天的电影、电视剧,都有很多三国题材的作品,近日公映的《赤壁》又添上新的一例。

  关于三国,流传下来的文本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史家叙事,以《三国志》为代表;一种是民间叙事,以《三国演义》为代表。史家叙事,讲究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可在“叙事”方面总是有些拘谨,不容易放开手脚;又碍于著述体例,比如常见的“纪传体”,以“人”为“单位”,记述某个人物一生的经历,线索清晰,可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起承转合”不易描述,读者要把若干个相关的人物传记相互参详才能明白个中的微妙,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民间叙事,没有太多的讲究,喜欢的就讲,不喜欢的就少讲,或不讲;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民间叙事家可以添枝加叶,移花接木,有多精彩就说多精彩,就算原本不够精彩的也要说得异彩纷呈、引人入胜,由不得你不跟着听下去。于是,就绝对的读者人数来说,《三国演义》的读者远远多于《三国志》的读者,民间叙事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我的书架上藏有多种版本的《三国志》,也收集了多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在《三国志》的排印本中,岳麓书社2005年出版的“图文珍藏本”是我很喜欢的一种。陈寿《三国志》的正文,与裴松之的注,用不同的字号印出,对照鲜明,又配以相应的地图、绣像、碑刻、文物,以及风光照片,颇有赏心悦目之感,容易牵引起思古之幽情。至于《三国演义》,我比较珍视的版本有三:一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共8册,据明嘉靖壬午刻本影印,亦称“嘉靖本”),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上下册,卷首有章培恒、马美信的“前言”,据“嘉靖本”排印),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三国演义》(上下册,有批语,据清毛宗岗评改本排印,亦称“毛评本”)。研读《三国演义》,这三种是比较好的。若只是想读读小说,则随便找一部《三国演义》的通行本(一般据“毛评本”排印,无批语)也无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大洋新闻-信息时报 2008-07-20

上一条: ·[叶舒宪]神话作为中国文化的原型编码
下一条: ·[王铭铭]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程萌]网络游戏中民间叙事的传统化实践与文化认同·[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
·[李一凡]地方民间叙事中的“箭垛式”名词·[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
·[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陈泳超教授讲授“仪式文艺的叙事策略”·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蒋好霜]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梁家胜]民间叙事的演述逻辑与建构机制·[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