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祁建]两圆相遇 其情永驻
  作者:祁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3 | 点击数:8972
 


  中秋节一直被誉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皓月当空,幽静会所,三五知己,月饼美酒,其中的惬意只有当局者自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包括中秋节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正被人们淡化,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以至不少人慨叹:“月饼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精美,但中秋节的内涵却越来越少了。”

  不难发现,每年的中秋节,月饼商家的吆喝声盖过了中秋节的文化味,过度的商业化炒作让传统节日的民间文化意义大幅度削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东西被染上了功利、实用的色彩,社会整体的浮躁让人们无法静静地去体味传统节日的感觉。

  其实,中秋节是一个极具浓情雅趣的节日,民俗极为丰富,其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家庭团圆幸福和社会和谐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过节不仅仅是娱乐、好玩,还是在重温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自我内在提升。有专家认为:“传统节日的回归更需要人们内心的平静,需要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并不代表没有希望。”

  圆月寄情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

  在我国的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这一天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女儿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是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家人团聚饮宴赏月,又称“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广为传诵。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有着特殊的韵味,“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就特指中秋。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写得如老友般可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绝唱,令“余词尽废”。

  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传统。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追溯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源自唐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唐太宗大喜,指着悬挂在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而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我国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后来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名曰“胡饼”。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民间有了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清代制作月饼的工艺又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似了。

  另据传说,清朝乾隆皇帝登基以后,为了寻找亲生父母,曾六下江南。一次,他巡游杭州,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此时正值中秋,乾隆的母亲看见了儿子非常高兴,亲手做了圆圆的甜饼给乾隆吃。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母亲做的甜饼,连声称赞:“好饼好饼,中秋良宵,中秋良宵也。”从此中秋赏月、吃月饼成了亲人团圆的象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报 2010年09月22日

上一条: ·不一样的月光──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谈中秋节
下一条: ·翟鸿起:中秋节味在人心 日子好过温暖感没了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