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不一样的月光──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谈中秋节
  作者:记者 廖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4 | 点击数:7202
 

 
  新华网北京9月22日专电(记者 廖翊)又是一度月儿圆。学者眼里,这轮圆月,恍若穿越千年星空的书籍和影像。

  “早在先秦,中国人就有拜月习俗。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物质丰裕,文人颇多,游散于世,他们在中秋美好时节饮酒赏月,留下诸多佳句,但唐朝也只有‘中秋夜’之说,‘中秋夜’仅是有钱人或雅士们的时节。‘中秋节’这个概念是宋代才有的,但只是与男女恋爱、男女拜月有关。真正把中秋节当成团圆节,具有团圆的意味,吃月饼以纪念,是明代以后的事了……”

  庚寅中秋到来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施爱东向记者娓娓道来。

  他表示,尽管民间节日纯粹来自老百姓,但事实上,任何时候,民间节日都与政府的指导和引导密切相关,中秋节也不例外。

  “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不只是中秋节,到了20世纪都遭遇过停滞现象。20世纪是中国社会急遽变化的时期,民国政府将中国人祖祖辈辈使用的农历改作公历。众所周知,公历是太阳历,而农历是月亮历,如此一改,中国人一时很难找到月圆的那个点。这当然遭到中国百姓的抗拒,要求公历和农历一起用,这样,在农历八月十五那天,中国人在浩瀚的天宇中,找回了心中那轮最圆满、最皎洁的月亮!”

  在这位学者眼中,如今的中秋夜空,那一轮皓月之光也渐次转淡。他认为,这源于月光之下土地的变迁。

  “中国是传统农耕文明国家,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与农耕社会息息相关。比如,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一年中难得的农闲日子,又是各种瓜果成熟的时节,这为劳作的人们怡情赏月、品尝时鲜提供了可能;同时,中秋节寄寓的团聚、团圆的意味,也是基于千百年来中国农耕社会家族、家庭聚居的传统、习惯。而今,中国农村城镇化速度在加快,大量农民转移到了城镇里;城市青年获得个人独立生活空间的年龄越来越小,其家庭、团聚的观念变得越来越淡……赋予中秋节深层文化内涵的基础和前提在慢慢消逝。”

  “另外,吃月饼是中国人过中秋节的最重要象征。清代以后,月饼越做越精细,有了南北派之分。但是,如今的年轻人,尤其是小孩,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环境下长大,对月饼是没有特别感情的,这跟上几代人是无法相比的,因此,月饼文化的衰落,也是可以感觉到的。”

  综上所述,施爱东表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作为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减淡是必然的。正因如此,国家将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日,这对于增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概念,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施爱东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中秋文化也可能发生某些变化。

  “传统节日全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以种田谋生,当他们的工作、生活节奏都不再与农时挂钩,当他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内容后,传统节日将慢慢变成大家怀念和回忆的东西了。虽然给了你一个节日的时间,但你是否接受以往所赋予这个日子的文化安排呢?我想,现在的人们完全可能有新的选项;这个时间做什么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需要。”施爱东说,“我觉得,尽管未来这种节日的传统性会减淡,但只要假以时间,新的节日文化必定会诞生。”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0年09月22日 09:23:25

上一条: ·萧放:中秋节内涵有普适性 让无形文化有物质载体
下一条: ·[祁建]两圆相遇 其情永驻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施爱东]乡情 亲情 友情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施爱东]《寻梦环游记》的角色配置与游戏规则
·[施爱东]发现刘三妹:乡绅曾光国的文化交游圈·[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施爱东]刘三妹与刘三婆:女仙称谓的转换逻辑
·[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施爱东:《故事机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