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猛过大洪水, 四肢像牛骨,
人头摆得像砂洲。 堆满大山谷。
有的横死刀插肚, 有个男子真美貌,
有的颈断露獠牙; 丝织腰带风飘摇;
乌雅啄肠鹰啄眼, 可惜丝带空闪闪,
狼也拖来狗也拉。 人死还围什么腰!
《嘹歌》中大量使用夸张手法,如:
不怕日落西, 不怕日头落西边,
把它挂在木棉枝; 妹绑日头在树尖;
把它套在木棉树, 哥拖日头从西上,
夜来我俩当白日。 黑夜我俩当白天。
其三是排比、对仗与重叠的艺术性。排比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句与句排比对仗,节与节对仗排列,显示出排比、对仗的形式美。《嘹歌》中有许多句式是重叠出现的,只有个别字差异。这种形式,恰恰是民歌的特点。排比、对仗、重叠,十分有规律,这种格式,令人容易记忆和传唱。可以想像,洋洋两万行的《嘹歌》,若没有一种特殊的相对固定的形式,歌手要从头到尾背诵传唱是十分困难的。
其四是音韵的艺术性。《嘹歌》每首由五言四句组成,以押腰脚韵为主,也可以押脚头、脚颈和脚脚韵。而押脚脚韵的只能是每首歌的第二和第三句,后句押前句,环环相扣,再配以“嘹嘹”音调,听起来和谐、优美,悠扬悦耳。《嘹歌》的歌调特点及其在传唱中的变化和纷繁交错也使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
关于为什么叫《嘹歌》,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汉代以后壮族先民曾被称为僚人,“僚”与“嘹”同音,由此引申为僚人唱的歌。一说“嘹”壮语为玩耍、娱乐,《嘹歌》即壮人玩乐之歌。另有一种说法,即《嘹歌》的衬词是“嘹嘹”,唱法是每首歌分上下两段,唱完上段两句拉一声“嘹——”,再唱下两句,最后再拉一声“嘹——”,当一方面唱完四句之后,另一方仍按上述形式接唱,如此首尾相接,周而复始,“嘹嘹”之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所有用“嘹嘹”的调子来唱的歌称为《嘹歌》。
壮族民歌源远流长。壮族地区有歌圩习俗,而“歌圩”在很多地方壮语中称[hawgamj] 即“岩圩”,华南古人类“以岩穴为居址”,(注: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后来才逐渐迁至岭坡平地居住。因此壮族民歌及歌圩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穴居时代。产生于春秋时代的著名的《越人歌》,表明了壮族民歌的艺术形式已经十分成熟,过了数百年的汉代仍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刘向所赏识,把它收录在《说苑》中。《嘹歌》不只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而是壮族古代民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晋代《交州记》说:“俗好鼓琴,牧于野泽,乘牛唱辽辽之歌,僮隶于月下,抚掌发烈谣”。(注:《交州志》,晋·刘欣期撰,《丛书集成初编》曾钊辑本。汉置古交州。东汉交州府署于广信,即今广西苍梧县。三国吴分置广州,遂并入交州,府治改设于番禺,后迁交趾(今越 南)。唐改为安南都护府。)今壮族地区许多民歌演唱都有“辽罗”“辽辽罗”“辽啦”“啦辽啦”等衬词,而邕宁县至今仍流传一种歌首引子、歌句衬词及收腔落音均以“辽 罗辽——辽辽罗——辽罗”为助音行腔,其俗称就是“辽辽歌”。这“辽辽之歌”可能 就是《嘹歌》形成的基础。由此可见,《嘹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的《越人歌》时代。《嘹歌》的最后的形成,可能是在明代。从《嘹歌》中的《兵歌》所反映的内容看,是描述明朝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66年)发生的战乱,重点是叙述王守仁平定“思田之乱”(即卢苏、王受聚众叛乱)后接着又征调田州、思恩两府土目的土兵征剿八寨壮瑶人民起义的事件。而《献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则是明代“改土归流”大力推行,汉族封建文化大量渗入壮族社会生活的时期。歌中同时出现“卜史”(土官)和“卜学”(流官)反映了土流并存的局面。当时,土官制度大势已去,流官势力已占上风,随着流官制度日益完善,统治阶级强行民族同化政策,封建婚姻制度也日渐染化壮族地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代替了传统的“倚歌择偶”。青年人失去了昔日对歌择偶、自主婚姻的权利。但他们内心是渴望婚恋自由的,为此,他们唱“欢迪”,诉苦情,表愤怒:“第一恨媒人,第二恨笔墨,第三恨父母,第四恨家财”。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满和怨恨,以及追求自由幸福的心声。由此可见,《嘹歌》最后形成的时间是在明代。
《嘹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的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方法,是中国各民族长诗中所少见的。它的艺术手法和特点,在于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并从抒情的气氛中来开展故事情节,有时虽然也在写景物,但这些都是为抒情需要而唱出来的。所以,它很能表达古代壮族人民的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同时,这种抒情也赋予了这部长诗情挚意切、委婉细腻和悱恻缠绵的特殊格调,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有其辉煌的成就,不愧是壮族文学史中的瑰宝。《嘹歌》给后人学习、研究和借鉴壮族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本,典型的范本。
《嘹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嘹歌》是反映明代壮族社会现实的史诗,它真实地描绘和反映了明代壮族社会特定的历史事件,再现当时的历史事实。明代是中央王朝对南方各族人民用兵最多的一个朝代,从《唱离乱》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战乱的场面,那些尸横遍野的情景,它不是夸张的,而是对历史的印证。因此,《嘹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嘹歌》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建房歌》从开始精打细算商量建房,到上山伐木运木、耕泥挖井、打砖打瓦、烧窑出窑、平基安磉、上梁盖瓦、布置入宅等,集中展示了壮族建造干栏的全过程,包括建筑工艺、雕刻艺术、仪式习俗等。《日歌·三月歌》唱到壮人主动邀约汉人去野外游玩,个个把美丽芬芳的野鲜花插到头上,三月三有糯米饭者每家每户送一两团给没有糯米饭的穷人去拜山(祭祖),拜山祈求祖宗保佑生个女儿帮妈妈铲田基,生个男儿替父亲耙田犁地……诗中处处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俗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