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大滨彻也]档案能再现我们社会的记忆吗?
  作者:[日] 大滨彻也   译者:赵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3 | 点击数:32744
 

  5

  随着信息革命的可持续发展,对档案馆所期待的是仔细考虑档案工作者应该怎样热中于多种多样的文件,而这些文件一天天不断产生,特别是那些电子文件;档案工作者应该怎样保存、保护和保管各种各样的文件,这些文件由于通过电子格式保存已经逐渐成为匿名文件并最终删除了。这个过程也是处理信息社会匿名文件的一个过程,信息社会使个人的记忆变得没有价值,它通过唤醒和分享由文件生成的记忆,恢复了公民的个性。

  档案馆不仅为人类恢复提供上述情况的机会,同时也作为记忆的宫殿工作着,并且通过保存各种机构的各种价值的文件创建社会和国家的未来。人们用他们的眼睛,通过档案馆里关于过去事件和事实的档案,想象他们脑海里世界的样子,解释它并且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改组它。通过这样的方法,他们获得可靠的记忆,确认他们所处的环境和为社区和国家工作,以建立他们所追求的社会。

  国家的每一位公民到档案馆不仅仅是简单地主张他们自己的权利,而是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名成员,他或者她所拥有的义务和责任。这种认知使得社会成员在想到社会为他们作了什么的问题时,考虑他们能为社会作什么。通过档案馆,这样的方法就建立起一个精神丰富而开放的社会。

  6

  尼而斯的奇遇回想起来了瑞典在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失去的记忆,并且为了国家的统一,引导瑞典人民把视线再次投向他们的记忆。同样地,档案馆的确是一个记忆的殿堂。通过档案馆,国家的公民根据保存的记录回想国家的记忆,为了确认作为一名国家的公民,他们的身份。这些公民由于正在进行的信息革命,逐步成为无名的并且已经是无名的。记忆的殿堂的目的是为了一个精神更丰富未来奠定基础,通过

  1)把自身建成一个现代的稳固文件宝库,目的在于通过核实国家的活动来建立一个开放的社会;

  2)采取明确的措施满足教育的需求,考虑长时间学习的可能性和结合学校教育发展档案馆的新局面;

  3)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件级目录提供一个场所和以每个国家和国民的记忆为基础,提供促进相互了解世界的工具;和

  4)在一定程度上展出可以展现国家面貌的各种各样的文件和记录,这样社会和国家的记忆就可以被分享,以加深相互理解;作为一个场所,允许参观者考虑国家和社会的理想状况。

  只有当人们迈进记忆的殿堂和它的文件唤醒他们脑海里的记忆时,他们可以确认他们的身份并意识到他们是社会的成员。档案馆是社会成员重新发现和认识他们身份的殿堂。这就是为什么档案馆可以以向社会其余的人传递各种信息资源的面目出现以及同时是使国家繁荣的文件保管所的特别原因。

  这个文件保管地通过记忆的殿堂提供的情况展现了国家和社会的未来画面。档案馆的确是使机构焕发活力的迷人的、有吸引力的领域,通过介绍可以使档案馆生存的机构,使机构获得新生。

  对于档案馆,展现其迷人的力量和吸引利用者的系统是必要的。这个系统在档案馆构成中也起着领导的作用,它有意成为一个封闭的研究所,一个向社会广泛开放的机构。这样,档案馆就可以作为文件管理中心,通过由国家或者公民---档案馆的用户所支持的管理方法,保证稳固的基础,而不是被信息革命引错方向,从而完成保管社会和国家活动的记录的使命并把他们转交给后代。

       (作者:日本国家档案馆副馆长 大滨彻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网 2008-10-13

上一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吉昌契约文书汇编》
下一条: ·锦屏文书:穿越五百年
   相关链接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李丽楠]地景传递社会记忆的机制研究·[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
·[周阳]社会记忆视域下的“非遗”文化资本再生产·[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
·[黄景春]黄道婆传说的当代建构及社会记忆转型·[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