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马兴国]日本民俗学研究概况
  作者:马兴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2 | 点击数:23446
 

  当代颇具影响的岁时节日序次表

 
石井调查
三特利调查
三和银行调查
1
新年
新年
新年
2
圣诞节
圣诞节
除夕
3
盂兰盆
节分
圣诞节
4
母亲节
盂兰盆
节分
5
节分
雏祭
盂兰盆
6
情人节
除夕
彼岸
7
除夕
母亲节
男童节
8
春彼岸
准备过年
母亲节
9
圣灵降临节
情人节
雏祭
10
七夕
父亲节、夏祭
父亲节

  3、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受到西方的年节习俗的强烈影响,西方节日日趋东渐。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的流行就是明显的例子。

  研究日本城市年节文化,笔者以为日本城市年节民俗的发展过程,有下述几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外来年节文化与外来宗教的关系问题。日本的圣诞节活动,是纯粹的娱乐性节日还是宗教性节日,尽管有争论,但最终都归结为圣诞节是以教会为中心,作为基督教的一种活动而开展的活动,完全属于基督教文化的范畴。可以说,圣诞节庆与基督教的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圣诞节在中国城市的传播,其原因大体是:一,节日日期临近年末,与新年活动相切;二,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经贸合作频繁,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三,年轻人,尤其是大中专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变化,对欧美生活习俗的憧憬与效仿。所有这些,均使最先热衷于圣诞贺卡的圣诞节活动大有蔓延之势。因此,我们现在就应预见到圣诞节活动对基督教在我国的发展产生的作用。尤其是在时代的文化危机气氛中,宗教世界观迅速作为一种时髦思想潮流而重新涌动时,这种可能发生的现象,更应引起深思。

  2、年节活动的主体,由共同体转化到个人化和多重化。我们在分析当代日本城市岁时活动时,清晰地发现传统的岁时节日的意义逐渐丧失,以祖灵为中核的灵魂观和世界观日趋崩溃。可以说,岁时节日削弱了作为社会生活整体的制约力,显现出由不同的个人和集团选择节庆的倾向。与往昔个人被强大权力所压抑的时代相比,可以感受到现代人是自我寻求自己的节日。而且,传统的节庆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尽管表皮是昔日的形式,实质内容却融入观光与商品经济。主办者的主观愿望恐怕也是与其为了神,为了共同体,莫不如为了观光的客人,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确实,在现代的城市中,企业已逐渐不再是职员全身心奉献的惟一对象;学生亦不再是师道尊严下老师的驯服弟子;地域社会或大家族的凝聚力也日趋松驰。与其相对应,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因不同的时间、空间、机会而选择的各种机缘则越来越多。就其负面,直面人们面对年节文化向个体化发展的现象,应该警惕人文主义的误区。人在张扬人的自由的过程中,却以人来代替上帝,把人设定为世界主体和世界的创造。当人在自己摧毁神学世界观之后,宣扬自己的绝对自由和主体的地位时候,人实际上以一种符号替换的形式承袭了神学关于世界结构必须有一个绝对中心、绝对主体的古老模型,只不过这个中心或曰主体的名称从“上帝”变成了“人”。这即是人文主义的绝对主体意识的错误。然而,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时,尚须注意另一种意识的迷误,即一种力图摆脱“过度文明”所造成的人的精神损伤和精神痛苦中所产生的非理智的迷狂意识。那就是在城市节庆时的发泄郁闷、获得快感、追求自我的娱乐性。在生命价值的浅显层次上,它虽然是一种“解放感”、“舒适感”,是对“失落”的自我和“失落了”的世界的“寻找”和暂且的“获得”,但是,由于它缺乏健全的意识所必须具有的整体性、前景性的基础,所以,处在这种文化过程中的生命存在是一种无根基的、飘浮着的非确定性的存在。在肆意的狂欢和迷恋之后,或者在其间隙,它也总是在追寻自己的根基,总是在追寻自己所处的世界的整体性(家)和自己生命存在的前景性(路)。这是在正确引导、注意建设城市年节文化时应予以留意的。

  3、岁时节日与商品经济。2月14日的情人节,充满了爱与情。一说是公元269年左右,罗马帝国一位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徒,因率众反抗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的迫害而被捕入狱,后遇害。2月14日是他的殉教纪念日。7世纪时,瓦伦丁作为爱的守护人的信仰流行于欧洲。从14世纪起,产生了这一天恋人们互赠礼物的习俗。另说是瓦伦丁在狱中,受到典狱长的双目失明的女儿悉心照料,两人产生了爱情。由于爱的力量,该女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瓦伦丁殉教后,基督教徒们为了纪念他的爱的真诚,将2月14日视为情人节。情人节传入日本的时间,有1936年说和1958年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正式开始情人节的商业宣传,是1960年,森永制果公司率先在报纸上发出“向您所爱的人赠送巧克力”的广告。伊势丹商场也是在1965年策划情人节的支持者,使这一节日在日本广泛传播开来。因此,说情人节的传播是商家的商业战略所为,毫不为过。同时,也是消费者在各种礼物中,选择了巧克力;女性把握住了向男性赠送礼品的这一机会的缘故。情人节的东渐,其结果,使日本巧克力的销售量与日俱增,这一点从日本巧克力、可口可乐协会的一份调查中,可以充分证实。

  巧克力的消费量

  (引自《朝日新闻》1993年1月26日《天声人语》)

 
国产品销售额
(亿日元)
情人节推测销售额(亿日元)
%
1970年
1061
54
5
1975年
2545
185
7
1980年
3333
275
8
1985年
3770
427
11
1990年
3987
512
12
1992年
4500
580
12.3

  消费、流通与情报,是考察城市岁时节日不可缺少的因素。节庆可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经济效益而言,作为直接经济效益,有相关公共事业费、设施建设经营费、入场者消费的收入等。作为间接经济效益,会产生诱发生产的效益,扩大个人所得的效益、增加税收的效益等。作为社会效益,能提高文化水准,促进内需,扩大国际交流等,有利于整体树立区域的良好形象。由于各城市的岁时活动亦是观光的对象,所以在交通手段进步、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观光客人们选择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节庆活动的余地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因而也促使各城市节庆活动的相互竞争和日趋自我完善。

  还有一点应该指出的是,伴随岁时节日的经济行为,对密切人际关系的作用。由于社会结构的改变,带来了人际关系与交际方式的变化。在共同体崩溃的个性时代,人们日益注重在节日期间,挑选和赠送节日礼品,以进一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导致节日礼品的时代性发生巨大的变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网站 2003-3-20

上一条: ·[章清]传统:由“知识资源”到“学术资源”
下一条: ·[仲富兰]民俗学的渊源和民俗文化学的兴起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