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识教育模式多样化
在单学科的专业,为了给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大多数大学实施跨学科的通识教育。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从1978年开始实施的核心课程,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7大类11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A、B)、文学和艺术(A、B、C)、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A、B)和社会分析。学生必须从11个领域中挑选8门,每个领域至少1门,和所修专业最近的3个领域免修。2007年,该校再次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艺术和诠释、文化和信仰、经验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诸社会、世界中的美国等8类课程,下面不再细分领域,学生必须在8类课程中分别选择1门课程。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还有其他多种模式,如名著课程型的通识教育要求在通识教育阶段甚至整个本科生教育阶段都只读名著,不设学科类的课程;自由选修型的通识教育不特别指定必修通识课程,只规定通识学分的最低要求,让学生在全校各系科自由选修课程,或者只对英文写作等少数的基本技能课程有所规定,但绝大部分的课程均由学生自由选修。不论哪种模式的通识教育,目的都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大力开发跨学科课程
与跨学科专业、跨学科课程模块相比,在单学科的专业设置跨学科课程更为普遍,而且可以成为跨学科专业、跨学科课程模块的组成部分。以马里兰大学“世界”课程模块中的创造力课程(The Creative Drive)为例,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理解,帮助学生从学校课程和生活经验中获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创造性作品以及在科学、音乐、建筑方面的创造性人物的基本特征;主要讲授内容是1000多年以来富有创造力的著名人物和建筑、音乐、科学领域出现的优秀作品,由3个学科的教授分3个阶段主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讨论、研究论文、演讲等。
各国大学大力开发跨学科课程,主要目的不在于发展新兴学科,而是能够为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与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提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跨学科课程一般集中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领域,如环境、人口、生态、生命、区域问题、特殊群体等。跨学科课程既可以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既可以为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7-1 11:42:10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