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刘宝存]欧美大学多向发展跨学科教育
  作者:刘宝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8 | 点击数:8603
 


  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科际整合的趋势,科学技术的突破往往在学科间的交叉点上得以实现。在这种形势下,欧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普遍加强了跨学科教育。

  学科组织强化科际整合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大学开始废除或改革传统的学院制,设立新的跨学科的学科组织。

  法国在1968年后取消了原来的学院制,建立“教学与科研单位”(后更名为“培训与科研单位”),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如设立人文与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应用数学与社会科学、经济与社会行政等“教学与科研单位”。德国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设置“专业领域”取代学部,目的就是强化学科间的密切合作,同时增强大学学生管理的民主性。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新大学在学科组织上采用“学群结构制”和经过改革的学院制,在打破传统的单学科系科结构,加强文理交叉,拓宽学生的学业基础面,推迟专门化的时间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设置多种跨学科专业

  设置跨学科专业是欧美大学实施跨学科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牛津大学现有的50余种本科专业中,有不少是跨学科的专业。以颇受欢迎的哲学、政治与经济专业为例,该专业学制3年,第一年哲学、政治、经济3个学科并重,学生主要学习导论课,掌握每个学科的基本工具、方法,发展自己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在哲学方面,要求学生在哲学概论、道德哲学、形式逻辑初步3门课中至少选择2门。在政治学方面,主要学习的是英、美、法、德的政治制度。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导论,学生并选学数学经济学初步和统计学2门课程中的1门。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学生仍可以3个学科齐头并进,也可以集中学习其中两个学科甚至以一个学科为主,但无论怎样选择,都必须修完核心课程。哲学方面的核心课程一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哲学史,二是伦理学。政治学方面开设有5门核心课程,即比较政府论、20世纪的英国政治和政府、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政治生态学,学生可以选择其中2门。经济学方面的核心课程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2门课程。在核心课程之外,导师会指导学生选修一些课程,选修课程可以涉及哲学、政治学、生态学和经济学诸多学科领域。但是,核心课程和选修课加起来必须达到8门。3个学科并进者修习3个领域的5门核心课程和3门选修课;而选择其中两个学科者,则学习其中两个学科领域的4门核心课程,外加这两个领域的4门选修课。

  实行双专业或主辅修专业制度

  在专业层面,除了直接设置跨学科专业外,许多大学都实行双专业制度、双学位制度或者主辅修制度。

  一般而言,学生主修两个专业,如果是性质相近的两个专业,就称为双专业制度;如果性质不相近,由不同院系实施,则称为双学位制度。与双专业制度、双学位制度相比,主辅修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为学生提供了50多个主修专业和60多个辅修专业,有的辅修专业甚至是跨学院的辅修专业,如保险数学、美国公共政策研究、行为生态学和健康服务管理、认知科学、美术、犹太人研究和教育、法律学及历史、营养学、组织学和环境管理、摄影、城市教育、城市不动产和发展等。普林斯顿大学规定,学生除了主修自己专业的课程外,还可以通过达到下列一个或更多领域的课程要求来获得证书:犹太人研究、语言和文化、拉丁美洲研究、语言学、材料学和工程学、中世纪研究、音乐欣赏、远东研究、中学师资培养、戏剧与舞蹈、视觉艺术、妇女问题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等。双专业制度、双学位制度或者主辅修制度同样可以达到跨学科教育的目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7-1 11:42: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北大民间文学实习基地房县挂牌
下一条: ·四川大学《文化遗产研究》:约稿函
   相关链接
·[林安宁]傩戏共同体研究的缺席与归位·[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
·[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廖明君]跨学科研究的行与思
·[李俊领]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葛荣玲]遗产研究:理论视角探索
·面向人类口头表达文化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朝戈金研究员专访·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
·[吉国秀 王明月]信息技术、职业群体与社会变迁:一项基于 IT 笑话的跨学科研究·[董晓萍]回顾北师大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20年合作之路
·[董晓萍]跨文化大学教育:非遗与多元文化·[张磊]生活中的人:民俗学学科转型与社会工作的对话
·[方云]跨学科研究视域下的博物馆非遗类展陈·[肖礼彬]做好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六点要诀
·[邹农俭]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陶立璠]民俗摄影的跨学科检讨
·[吉国秀 王明月]信息技术、职业群体与社会变迁·关于征集2015年度基础类和跨学科类重大项目选题的通知
·[杨利慧]21世纪以来的中外神话学[1]·邓之湄:中国术语学呈跨学科融合趋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