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一个古老富有诗意的节日,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最早是由于我们的老祖先对天文的观察,由于对星宿的崇拜而形成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因此具有鹊桥相会七分欢喜,三分悲伤的复杂情感,极具浪漫色彩;后来是对“双七”日月相重的数字崇拜,“七”为“少阳”之数,虽为阳数,却有阴柔之气,因此七月七日之夜给人以神秘妩媚之美感;农历七月初七在立秋节气之后,正是盼望当年有个好秋收的季节,天气的变化使人们坚信只要诚实劳动,就会得到幸福,因此“七夕”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幸福不懈追求的优秀品格的节日。
由于七夕文化内涵丰富,因此在历史上又称乞巧、双七、星期、香日、巧夕、兰夜、女儿节、穿针节、祭星节、魁星节、“七姐会”、道德腊……等诸多名称,目前又有人提出“七夕”是我国情人节、爱情节、红豆相思节、情侣节……等主张。我认为“七夕”是一个情感丰富,民俗文化事象多样的节日,不宜用其他直白的节日名称代替,也无需在它前面加什么定语,“男耕女织”反映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鹊桥相会”反映的是实现理想的艰辛,它的节日主题是:忠诚爱情,尊勤敬巧。“七夕”之名不能用其它名字代替,这是因为:
一、七夕最早来源於星宿崇拜
我们的祖先通过对天文星相的观察,发现四季天相有不同。每逢夏季,织女星(属天琴座)、牛郎星(属天鹰座,又名河鼓)和天津四星(属天鹅座)3颗星排列成一个大三角形,是夏季星空最显著的标志。古代讲究天人感应,于是把天上的星星根据它们的星相和位置以及季节变化天文现象,给予了不同的人文解释。织女星呈青白色,在银河西北边,下方有四颗较暗的星,组成小小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织女编织美丽云霞和彩虹的梭子;牛郎星呈微黄色,在银河东南边,两边有两颗小星,叫扁担星,是传说中牛郎挑着的一对儿女。
七夕最早记载见之于《诗经.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得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譬喻银河两岸的星汉徒有织女、牛郎之名,织女星虽然每天更动七次位置,却织不成有文采的织物;牵牛星牵了一头牛(牛宿),却拉不了备有车厢的车子。从这首诗中,说明在周代,虽然对这两组星宿给予了人文性格,但尚未见到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影子。
发展到汉代,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了形容牵牛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使牛郎星和织女星两者之间发生了情感上的联系。
发展至南朝,殷云《小说》有了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女。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牛郎织女的传说虽然古老,但在三国以前,这一传说与七夕没有什么联系,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说是晋代以后才渗入“七夕”节的。西晋《玉烛宝典.七月孟秋》引傅玄(217---278)《拟天问》曰:“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指出了相会日期:“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忽谓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暂诣牵牛。’至今云织女嫁牵牛。”这一故事经历代演变,在民间传说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遂成了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了七夕节形成的载体。
天上牛郎星、织女星大家均看得见,地上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分布也很广泛。2006年5月20日“七夕”由文化部申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山西省和顺县、山东省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河北省邢台市流传的大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和歌谣以及对天河山地区保存的牛郎织女庙、天河梁、牛郎屿、织女峰、老牛岩、南天池、鹊桥等传说遗迹进行考察,命名其为“七夕”文化之乡。邢台地区仅“七夕”庙会就有七处,每年七月初一到初七,数万人云集内邱县的玉皇庙,不分昼夜,通过跑功、唱戏、拜“天棚”、“地棚”等仪式祭拜牛郎织女,祈求婚姻美满、全家安康。
二、“七夕”形成与古人对数字的崇拜有关
七夕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结果,除了因星宿崇拜而产生的牛郎织女故事外,七月七日是“双七”也是人们对“七夕”节文化认同的重要原因。古代以正月七日为人日,即人的生日。《汉武故事》把汉武帝生日安排在七月七日,以显示作为“天之嗣子”帝王的神圣性。在古代民俗中“七”具有生殖意义,因此许多民俗事象与“乞子”有关。有些地方将七月七日选作定婚的日子。湖南《新田县志》:“此日多定婚纳采。”2006年8月30日是闰七月初七,38年一遇的好日子,北京市各区婚姻登记处一早就排起了长队,海淀区不到9时就排到了150多号,全天登记超过300对,是平时的3倍。
古代,七月七日相传是魁星的生日,魁星又称魁首,即廿八星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很多读书人在自家厅堂里供奉魁星爷画像,庙宇中也把他与文昌帝君、朱衣神君、纯阳子吕洞宾、关公合祀,称为“五文昌”,殿宇称为“文昌祠”,成为读书人考试中榜的保护神,“七夕”也要祭祀。不少地方,读书人到了七夕,是用买蛙放生的方法来祭祀奎星,因古字“奎”与“蛙”相通,因此买蛙放生。今北京陶然亭公园慈悲庵内尚有一通魁星画像碑,左手持墨斗,右于拿笔,麻脸跛足,面目狰狞,呈点批状元的形状,常令古代读书人敬畏不己。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京卫视 2010-08-1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