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原生态”引起的一场论战:传统是什么?
  作者:徐杰舜 郑杭生 叶舒宪 徐新建 彭兆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15044
 

  郑:这个,看你怎么看了。

  叶:你看它以前。

  郑:那你怎么看?

  叶:我看是大传统,你看。

  郑:在中国,只能是小传统。

  叶:你那是空间意义上的小传统。

  郑:不完全是。

  叶:它的时代,比你讲的汉儒传统要早得多。

  郑:它对中国历史上没有起到那么大的作用;就现在,挖掘出来,很奇怪,怎么竟然有三星堆这样的东西,是一种发现,是一种传统的发现,它成不了大传统。

  叶:你认为大小就是空间的概念?

  郑:不是空间的概念,而是看其对中国历史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来看。

  叶:它比汉朝还早近千年,你怎么能说它是小传统?

  郑:在实际社会生活起什么作用,这是重要标准,不是空间的。三星堆,不管它多么新奇,没有在中国历史上起那么大的作用。

  叶:你怎么知道没有?

  郑:你怎么知道它起了作用?我反问你。

  叶:今天的学者正在探讨三星堆青铜文明的源流问题。

  郑:我们的正史里没有它的地位。

  叶:是中原王朝史的视角中没有它,但它的重要性无可怀疑。

  郑:但它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没有起到那样的作用,即大传统的作用,它没有成为对历史起主导作用的传统。

  叶:不知道不能说没有。

  郑:迄今我们不知道它对中国历史起了这样的作用,你根据什么说它起了作用?

  叶:它是被书写给掩埋了。

  郑:那为什么会被掩埋?

  叶:为什么被掩埋,被权力所淹没。

  郑:那它为什么被权力所淹没?它没有起那样的作用,而且它的作用很小,我敢说。而你说它的作用很大,它表现在哪里?

  叶:表现在哪里,以它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一直延续到马来半岛。

  郑:那是你现在说的。

  叶:不是我现在说的。

  郑:当时历史上没有起到那么大的作用。对中国来说不是大传统。它为什么是大传统?这个事情,完全看你怎么说。事实上,人类学要完全平等是做不到的。历史上本身就是这样。我也不完全赞同对大传统小传统的区分,界定是可以的。一个传统在一个社会生活中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是重要标准。

  叶:我们说“大传统”,它就是一个时间的判断,什么叫“先进”,什么叫“后进”,先后之间有差别。三星堆有黄金王杖,而中原文明起初是没有黄金的,二里头也没有,殷墟妇好墓里面出了700多件玉器,400多件铜器,也没出现金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有这么大的金器,现在中国旅游文化遗产的标志就是金箔凤凰。这个文化从哪儿来的,你说它是一个小传统,黄金的生产,五千年前,中亚,西亚,古埃及都开始了。

  郑:都没有搞清楚它源自于哪儿。

  叶:对嘛!没有考古学证据,前人认识不到。

  郑:你怎么肯定它是大传统?

  叶:我现在不是正在说着嘛。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黄金,属于四坝文化,什么位置?甘肃玉门火烧沟,这就明白了吧?你跟三星堆这样一连,中原原先没有金,中亚,西亚五千年前就有金。从西北到中原,传播的迹象明显。

  郑:它对中国历史起了什么作用?

  叶:文化传播。

  郑:那它起到“大传统”的作用了吗?

  叶:肯定起作用了。这文明的三大标志,一是城市,二是文字,三是冶金技术。

  青铜冶炼技术。郑:我们有青铜,青铜也是。

  叶:青铜,现在学界有观点认为青铜也是西边来的。中亚地区青铜早得多,从黑海到乌拉尔山,六千年前的铜矿都挖出来了。

  郑:今天所有的青铜器,就像酒器,酒文化就很重要。

  叶:不是,这物质文化背后就是文化传播和影响,物也能叙事。

  郑:问题是现在发现的,它没有实际起到大传统的作用。  
 

      (录音整理:石甜、叶荫茵、韦小鹏;傩艺雕刻作者:秦发忠[贵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光明网:2010-08-09 05:07:4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
下一条: ·爱情不是七夕的全部意义:七夕,我们歌颂什么?
   相关链接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春节申遗成功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王琨]网络复魅与志怪传统:中式恐怖游戏对“民俗”的再生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