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村大祠堂
祠堂内做手工的乞巧婆婆
珠村大祠堂
珠村大祠堂是潘氏宗祠,也是要“摆大七娘”的地方。始建于宋代,后于明清时期扩建完成,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古祠。当年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在珠村训练、考试时,曾在这里歇宿。如今,每年的舞狮、舞龙、武术等表演,祭礼、吃龙船饭都在这里进行。没有大型活动的时候,这里就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老人活动中心、乐曲社、图书室、健身房以及乞巧婆婆工作室、广州市乞巧文化展览馆都设在这里。
除了祠堂,明清时期留下来的“古迹”在珠村也处处都是,水浸社和三间铺头就是其中翘楚。水浸社位于文华大街,供有社稷公的牌位,奇特之处是此社的社稷坛建于水上,上香祭拜都要涉水而行。如今这里还沿袭着广州最传统的“添丁上灯”的习俗。去年生了男孩的家庭,新年正月十一要去水浸社挂灯,示意添丁。今年七夕,在珠村的“梅隐潘公祠”还首次恢复了抢“姻缘符”活动,城中剩男剩女届时可前去为自己祈段好姻缘。三间铺头则是珠村最古老的商业街,始建于清朝末年,依塘而建。门前是一条2米多宽的石板路,上有瓦顶遮盖,类似于广州骑楼的功能。而今的三间铺头古朴依然,但已不复往日热闹,只零零碎碎地卖些日用商品。但珠村的老人们却还是非常喜欢坐在三间铺头门前的石凳上乘凉拉家常。
潘剑明讲珠村故事
“海军一条巷”讲述当年人才兴盛
在潘剑明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现在被称为珠村东桥大街三巷的“海军一条巷”。曾经门庭若市的宅院如今已经大门紧锁,高高的锅耳山墙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的历史。“这些老房子大概有200年历史吧,不过现在已经物似人非了……”潘剑明略带伤感地说。记者看到,除了保留下来的两三套老房子,这条短巷有好几处房子已经夷为平地,还有几个地方建起了新楼。“10号老房就是潘文治的祖宅,他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土改时,这套老房分给了2户人家,出于对潘文治将军的尊敬,也因为怕被人骂,这套老房一直没被拆掉。11号老房是被白蚁蛀倒的,但这栋墙还留在这里,主人舍不得拆。14号老房也没有被拆掉,因为那就是我家祖屋,也是我出生的地方。我住了十几年,有感情了,我是坚决不会拆的!”
潘剑明还告诉记者:“东桥大街42号还有一栋潘文治故居。这是一座二层中西结合的建筑,建于1922年,是潘文治将军回乡居住的地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国共两党的高层领导经常在这座小楼里聚会。1924年潘文治任海军练习舰队司令,军校的廖仲恺、蒋介石、胡汉民、许崇智等军政要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曾来这里拜会潘文治。现其后人将此居辟为潘文治将军故居纪念馆,里面展示了不少珍贵的老照片。最奇特的是潘文治将军亲手栽种的海棠花至今还在他的故居里怡然盛开。”
红沙岩柱墩 历史人物曾踩着上下马
说到蒋介石和黄埔军校,不能不提位于珠村南门大街的水塘前的北帝庙,因为它不但是珠村人祈福的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庙宇,而且还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珠村的活动。“别小看这2块石头,当年,蒋介石、宋美龄、胡汉民、周恩来、廖仲恺、鲍罗廷等国共高级领导人都曾踩过它上下马呢。”潘剑明指着北帝庙门口2块明代红沙岩柱墩告诉记者,只见石头顶上已被鞋底擦得光滑。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夏令 实习生 叶永任 通讯员 杨静 潘剑明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广州视窗 2010年08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