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珠村:纤手弄针线 中国乞巧第一村
  作者:夏令 叶永任 杨静 潘剑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2 | 点击数:10177
 

木棉绢花台湾参展 乞巧作品手信必选

百年古榕

  木棉绢花台湾参展乞巧作品手信必选

  由于乞巧婆婆、巧姐们2个多月的辛苦劳动,所以珠村现在几乎所有祠堂内都已是“硕果累累”。记者在以良潘公祠看到,大堂中央已经有了一台“摆七娘”,摆放了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有芝麻梅花香、腊梅花、珠片瓜果、彩纸珠村大牌坊、七夕公仔……其中,有一套公仔似乎在“嫁娶”,有的人吹唢呐,有的人抬花轿。“这是‘员外嫁女’,你看,这有嫁妆,有媒婆,还有子孙桶(马桶)呢。”它的作者70岁的谢丽霞婆婆告诉记者。

  同样,珠村也选派多件作品寄往台南市参加台南七夕节展览。其中一件出自几位80岁高龄婆婆的作品——木棉绢花,作为广州市的城市符号之一送到台南展览,具有特别意义。“自从我们做的‘红棉花’被选送去了台南,我就越做越起劲儿了。”参与做花的78岁陈宝好婆婆说。据了解,这也是珠村的“广州乞巧文化节”首次实现乞巧作品的互动交流。别以为这些参展摆放的乞巧作品只能看,不能买。只要你到珠村看见自己喜欢的就可以和乞巧婆婆还有巧姐们商量购买。乞巧工艺品都不贵,还可以讨价还价,当做手信再适合不过了。每年的乞巧节上公开兜售的乞巧作品,价格也相当合适,一个乞巧公仔不过几十块钱。

  “这些乞巧公仔、芝麻花、纸牌坊,凝聚的不仅仅是巧姐们的心血,更是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结晶。其实广东很多地方都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但是文革后都被禁止了。1998年,我们村敢为人先,率先恢复了七夕风俗,并敢于向大家展示,所以现在影响也最为广泛。”广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珠村村民潘剑明骄傲地说。

  村环水水环村  古榕祈愿500年

  走过珠村嘉庆年间的麻石路,会看到一座座古老的祠堂,一颗颗百年古榕,原来乞巧婆婆们生活的地方压根就贴着一个古字。古习俗古建筑古村落,古旧的一切都在这个自然的“城中村”天然地存活。

  “这颗榕树有着500年的历史,是村里的祈愿树。深涌原来都是鱼虾成群的,我小时候还常在里面游泳,现在主要是端午扒龙舟 ……”一边向我们介绍珠村风物,潘剑明一边回味着自己的童年时光。据他介绍,珠村现在有祠堂33间,最早的建于明代,大多建于清代,珠村历代都很重视教育,文华大街上不到100米的距离,就有4间私塾呢。

  珠村是一个村环水,水环村的典型代表,村内到处可见河涌和水塘。围绕着池塘的,是祠堂、庙宇和古树。在潘剑明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赫赫有名的珠村大祠堂、水浸社和三间铺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广州视窗 2010年08月10日

上一条: ·[吴棠]“七月半”的民俗
下一条: ·[张慧孜]广州乞巧民俗的考察与研究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